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品德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家庭与学校作为孩子成长两大支柱,家校共育已成为了新时代青少年儿童品德教育的重要视角,需要家庭与学校紧密合作,在培养小学生品德中承担共同责任,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品德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道德发展,还涉及到社会和谐与进步。当前品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道德观念淡化、亲子交流的减少、学校教育资源限制、学业压力等,从这些因素来看,仅仅依靠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品德教育的不断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因此,本研究基于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小学生品德教育路径探究,不仅是教育改革需要,也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研究分析了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小学生品德教育重要性,并从打通家校共育渠道、提升小学生品德教育质量,围绕家校共育目标、重构小学生品德教育内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搭建网络沟通平台、推动家校共育的实施等维度提出解决策略,旨在优化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路径,促进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下一代。
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小学生品德教育重要性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品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品德教育不仅关乎小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更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小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小学阶段是孩子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确保教育质量。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品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方式,系统的传授品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家庭是小学接触社会、学习知识、生活技能的首个社会化的场所,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品德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校共育能形成一致的教育目标与价值观念,使小学生在家庭、学校两个环境中接受一致的品德引导与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家校共育还能促进资源共享、教育互补,课堂教学能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家庭教育亦能填补思政课堂以外的教育空白,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识别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小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更加全面、深入的品德教育。因此,家校共育在小学生品德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仅能促进孩子品德的全面发展,还能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小学生品德教育路创新路径研究
打通家校共育渠道,提升小学生品德教育质量,需要实施一系列具体措施。首先,学校可以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学校可定期组织家长会议,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面对面交流,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品德教育理念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增强家长的教育参与感与责任感。其次,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如教育APP或微信群,实现信息即时分享、反馈,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与支持。家校双方可以共同研究和设计品德教育课程,将社会热点问题、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设计接地气的教育活动,使品德教育既有趣味性又有针对性。例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劳动教育、科技研学等,让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品德的重要性。最后,学校需定期评估和反馈教育质量。可通过定期评估会议与反馈机制,家长和学校来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总之,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实施,可打通家校共育渠道,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质量。
重构小学生品德教育内容,围绕家校共育目标进行,需要学校思政课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家长从理念到实践层面进行全面改革。首先,学校在德育活动中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反映时代需求,将优良的传统美德与现代公民素养相结合,如爱党爱国、诚信友善、尊老爱幼、责任担当、合作创新等,确保教育内容既有传统道德价值观又不脱离现代社会实际需要。学校可以开发跨学科的品德教育课程,使品德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历史、综合实践、劳动等学科中,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品德价值理解、体验和认同。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通过历史教学展示历史人物的优秀品德故事,在科学课程中探讨创新、责任问题。其次,学校应与家庭协作,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如行为习惯养成、社区服务、环保项目、慈善捐赠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家校还应共同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针对不同学生特点、需要,提供差异化品德教育,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环境中成长、发展。通过家校合作,可不断调整、丰富品德教育内容,可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充分发挥家校共育教育价值,学校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协同育人新格局。首先,学校可利用网络平台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品德教育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品德教育。资源可包括视频讲座、互动课件、在线讨论等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创建虚拟社区或论坛,让家长、教师、学生可在这些平台上共享经验、讨论问题,形成线上教育共同体,促进信息交流与经验的传递。通过这种方式,可强化家校之间的联系,共同参与学生的品德教育过程。再次,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品德表现进行跟踪分析,以便更精准地识别学生需求与问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行为指导与思想支持。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线学习行为与社交互动,教师和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最后,学校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品德教育活动。学校可定期组织网络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线上志愿服务,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习和体验品德行为重要性。通过这些措施,可拓宽品德教育渠道与范围,还可提高教育效率,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构建一个更加开放、互动、高效的品德教育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品德教育支持。
新时代,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祖国未来的发展。家校共育作为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方式,需要家庭和学校顺应时代,紧密合作,不断改革创新。通过构建开放沟通渠道、重构品德教育内容、搭建协同育人新格局等措施可实现品德教育的优化与创新。在家庭与学校的携手同行下,达成育人共识,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林敏芳 福建省连城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