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赵伯仁
知识结构的纵横度、思维能力的强与弱,决定一个人在某个学科或领域能取得多大成就,才高八斗、博学洽闻是“天之骄子”的基本素质要求。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苏轼在诗词、政论、书画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即是画家又是科学家、工程师。斯坦福大学教授安·艾文曾说:“学科的交叉点是新思想涌现和创新性研究发生的地方。”中国纺织出版社的《作家好书画》书系,正是为解读作家创作力的表现形态、思维方法在不同种类作品中呈现的样态,提供多重维度的认知路径。
《作家好书画·书系》由五位作家中的书画家的组成,包括王祥夫的《绿皮火车穿过长夜》、叶梅的《知春集》、李浩的《在记忆、行走和思考之间》、兴安的《天性如此》、张瑞田的《且慢》,以五位作家近期创作的散文、书法、中国画作品为主要内容,以文学与艺术相契合的新颖方式结构成书。
王祥夫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他在谈到文与画的关系时说:“我们常说的以文养画或以画养文,就是指互相滋补和促进。以小说创作而言,你懂画儿而且画得不错,小说的画面感和色彩感也一定很好。小说发展到当代已经是进入‘视觉艺术’时代了,当然,散文也是这样。过去,传奇故事主要作用于听觉,说书人把故事讲给人们听,而现在的小说、散文是以看的方式、朗诵的形式阅读。‘由听觉转视觉’,不懂这种转变很难真正步入当代文学的高峰领域。我学中国画虽然最初只作为一种修养,但重要性的显现完全出乎意料。比如,任杂志十年主编,跟美编的关系非常融洽,我在美术方面是有自己的见解,往往不是美编给你出主意,而是我给美编出主意进行设计。总之,书画互补的益处,往往在于不知不觉中。”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是学科切换所产生的结果。
评论家、作家、水墨画家兴安在谈到绘画、文学创作的互补作用时曾说:“绘画比文字更能准确表达我的内心。但我深知,文学永远是我的后盾。它打开了我绘画的新视野,给了我丰厚的滋养和根基,也给了我创新的勇气和胆量。如果绘画是一颗美味的果实,那么文学便是一棵参天大树。我就是攀缘在树杈上的一个懵懂少年,当我两鬓斑白的时候,我终于摘到了那颗果实。我感恩文学,同时也惊喜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神奇的关联以及彼此交汇而产生的巨大的能量。”读兴安著《天性如此》,赏水墨丹青的抽象意涵,可以悟道——跨界是蓄能之法,融艺可生发创新之灵。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小说作品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均衡性特点,更以语言表达服从主题设定的非现实性需要成为主要特点。这与李浩自少年时代喜爱绘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训练抽象能力密切相关。李浩在回答笔者提出的“美术给你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时说:“这有三个方面:1.色调感——要求色彩丰富的同时又不让它们‘出跳’,即色彩统一于预设的色调而依然保持其丰富多样,更要使简单的黑白两色表达出绚丽和深厚。我在小说创作中注重运用这种方法保持均衡的叙述美和节奏美。简言之,美术让我的文字具备色彩意识,让我在场景设置时始终注意光影效果的呈现,同时做到局部服从于‘大关系’,不能在一个局部特别用力而忽略其整体性。2.画面的布局和留白,即绘画‘节奏’同样对我的小说写作和诗歌创作有益,坚持把‘故事之外’的空白当做一个需要重视的核心来经营,这种抽象或者是对现实的抽离,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空间的最大化。3.绘画的过程是‘制造矛盾、解决矛盾;制造更大的矛盾、解决更大的矛盾……’这一方法,我也用于自己的小说写作和技法研究上,两者互相借鉴、变通,就可以实现作品思维空间创设上的别具一格。”
《知春集》作者叶梅是书系中唯一的女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熟悉叶梅的人都对她有种独特的感知,当她站在你身边或她迎面走来时,云淡风轻的气息徐徐漫散,亲切、柔和、言词有致,从外表到内蕴像一部意味深长的佳作。但是,这种表象的背后所潜藏的则是果敢与刚烈。这与她出生在雄险湍急的长江三峡一带有关,也与她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关。从当年插队知青开始,她曾在多个不同岗位上历练,面对过许多棘手、繁杂的工作,而她始终将对大美大善的追求融入其中。近年来,她在坚持文学创作的同时,借助水墨营造诗情与智慧交融的境界,洋溢着对生活、对故土、对生命的激情与挚爱,绘画作品的内蕴不仅与文学一脉相承,且做到了“片山有致,寸石生情”,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的境界。
《且慢》作者张瑞田是评论家、散文家,是五位作者当中唯一一位书法家,在书法上的造诣颇深。其书法创作既注重书写性的外在表达,也注重文化内涵的开掘,力求“笔墨之境”与“文辞之意”完美结合。张瑞田在《后记》中这样写道:“《且慢》中的文章,思古、访碑者居多,在旅途中寻觅古迹,对一块名碑或残碑的探寻,一一写下,其中是我对一段历史的认知,对善恶是非的评骘,对一块碑铭的猜解,对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凝视。思古、访碑,思的是天下,访的是人心。”书法本身所蕴含的有趣形式,所展现的跌宕起伏的风姿,激发了张瑞田探寻与创作的激情。将书法美链接到文学美——书法的文化形态给他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正是互相渗透、彼此融通中,解读了生与死的奇妙关系。
作家以个人兴趣爱好为立足点,通过研究书画艺术创作方法不断精进文学创作技巧,无疑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知识结构转型,在创造、创新上做到如鱼得水,使莫守成规者望尘莫及。“作家中的书画家”以文叙事、以艺凝思,能使逡巡者在纵横辟阖中茅塞顿开,更能使攀登者在积厚成器中达成心之所想。正所谓仁者见智、智者见力,悟透才华成就作品之格泽,自然能够掌握通真达灵之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