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张朝霞
随着舞蹈《唐宫夜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剧《五星出东方》等文物题材舞蹈艺术作品的“火出圈”,舞蹈“活化”文物的多样化实践取得了涟漪式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舞蹈界和文博界更加主动的“双向奔赴”。从题材选择、IP打造到情境营造、技术加持,花样翻新的“活化”策略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观演、观展新体验。
与此同时,对舞蹈“活化”文物如何保持艺术水准等热点现象的“冷思考”,也开始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首先,舞蹈“活化”文物要保持艺术水准,就需“立体化”“全方位”“深层次”并重。从选材、立意、结构的“打样”阶段开始,创制团队就应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统一认识下,主动谋求舞蹈界与文博界的“双赢”。“舞”无定法,“物”有规矩。在围绕某文物进行艺术构思时,艺术家个人的创想可以畅游物外、无边无际,但在进行具体的艺术产品生产规划时,文物题材的舞蹈创作却必须师出有名、有理有据。
例如,为完成既定的创作目标,舞剧《五星出东方》主创团队多次深入新疆和田地区进行考察, 最终聚焦于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文物——一块色彩艳丽的织锦。尽管以壁画、雕塑等史料为参照进行舞蹈创作在舞蹈界已是某种惯例,但直接以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为母体进行立体的舞蹈“活化”实践却并不多见。为此,主创团队在尊重历史、尊重文物的基础上展开了大胆的创意构想,取纹样文字直接命名舞剧,并将文物“道具化”、剧情化,借古说今,有效地讲述了一个各民族命运与共的精彩故事。
事实证明,如此舞蹈“活化”文物,成效必然是显著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片段《锦绣舞》《灯舞》经过春晚等强势媒介手段而持续“破圈”,深受观众喜爱。该剧本身更是获“文华大奖”等奖项,成为原创舞剧的新经典。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该剧的成功还有效提升了新疆博物馆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观展效果。
其次,舞蹈“活化”文物要保持艺术水准,还应该追求“以舞塑形”“以舞造境”“以舞赋能”的文化价值最大化。从早期汉唐舞、敦煌舞的研发、创作开始,我国舞蹈界对陶俑、画像砖、壁画等带有舞蹈纹样的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的研究热潮就没有间断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舞蹈的现代创制传统中就一直有一条“文物活化”的隐线,并且取得了不俗的艺术原创成果。不论是《相和歌》《俑》,还是《飞天》《金刚》,不同舞种的新创舞目在文物研究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舞蹈意象创作和舞蹈动作语言设计的突破,“塑形造境”式的文化题材舞蹈创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年来,随着国潮国风热的兴起,这类学院派的“文物研创”实验扩展为成规模、有建制的组织化艺术创新实践方式。后者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代表。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新时代以来艺术院团基于顶层设计和团队作业的一次成功的文物“活化”实践。该剧取材于绘画类文物《千里江山图》。原作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后“火出圈”,成为主创团队运用东方美学进行创作的“试金石”。该剧没有拘泥于原作的形制和史料背景,而是悟其道、取其神、赋其形,进行了合乎当代观众审美习惯且又符合原作内在精神的全新创作。在“青绿”舞段中,通过“静待”“望月”等青绿山水的意象化女子群舞,使观众仿佛进入宋代《千里江山图》的画卷中,品千古画韵、赏华丽舞姿。与此同时,该剧还通过可视化舞台调度和全景式舞美设计,在造境、赋能方面激活原作精神,画家王希孟的创作心路历程和画作背后的绘制工序并行推进,以“展卷、问篆”等篇章来展开演绎,带领观众深度沉浸其中,从而使这部非剧情化舞剧因舞者动作节奏变化而产生了紧凑的“戏剧性”。可以说,该剧以舞入画,不但留下一段可供网友二度创作的“青绿腰”意象,而且也为舞蹈作品的IP授权开发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延伸了大众共享的东方文化意象,从而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最大化。
最后,舞蹈“活化”文物要保持艺术水准,还要妥善处理“艺术与传播”“技术与艺术”的逻辑关系。“活化”不能成为闻风而动的噱头和工具,在艺术创作、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主创团队应该时刻保持清醒。只有合乎艺术发展自身规律的创新,才有可能行稳致远。
例如,自《唐宫夜宴》冲上热搜之后,一些网络平台统计的节目视频播放总量远超几十亿,随后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再次“火出圈”。接着,舞蹈“活化”文物的创作、制作和传播在短视频、新技术的加持下,以及很多媒体的助推下,不断引发大众关于非遗舞蹈、文博“活化”舞蹈的关注。
热现象也需冷思考,艺术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演进。在艺术与传播、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中,先有艺术自身,再有其他,这是基本规律。正如我们都知道的,《唐宫夜宴》舞蹈节目“火出圈”之前,首先是艺术家根据其对文物、文化的研究编创的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