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李亦奕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作为汉字书写载体的书法艺术在国际交往和文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有力切入点。近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了一系列中外书法交流活动,其中,“汉字之美·中国书法环球行”项目是开展国际交流的主要平台,目前已在法国、德国、葡萄牙、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加拿大、比利时、俄罗斯、毛里求斯等国举办书法展览,吸引了众多海外观众领略中国书法之美。
如何进一步挖掘中国书法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当代价值,把书法艺术发展放在世界格局中审视、研究和解读?如何在国际交流中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提高书法的国际认同度,探索新时代书法国际交流新形式?近日,在福建泉州举办的“汉字之美·中国书法环球行”启动仪式暨“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书法”学术讨论活动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文明互鉴中的中国书法”“中国书法的国际性及其样态”两个方向,阐释了书法在国际交流过程中的互为关系、延展性样态,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书法海外传播路径和意义的思考。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叶培贵从“殊”的现象、“合”的契机切入,简要回顾了书法近百年来在以国际“艺术”学科体系为参照背景下的发展变化,进而以启功对黄金分割率的借鉴、邱振中对书法构成与形态的界定、文字学和书法学领域对“线条”“笔画”的异位性使用等当代艺术学重要概念在书法学领域的特殊表现、中西方执笔图式的分析等为例,指出无论是在“体”还是“理”上,都需要辩证认识中国书法与其他艺术之间的“殊”与“合”,强调对本土与异域在阐释上的差异以及可能带来的“化而合之”的新形态给予理解,并在理论研究和创造实践上适度采取不同的“殊”“合”态度,即理论求“合”、实践容“殊”。
如何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让书法获得西方较为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意大利汉学家毕罗提出,可以把书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与西方美术史上的人物和作品做类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含量,探索这两幅作品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可知,中西方美术之间既有鲜明的不同点也有共同点,这种比较使得中西双方能更有效地提升自我认知和文化认同。
中国书法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对同在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朝鲜半岛影响最大,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书法风格也在充分吸收中国书风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国特征并各有发展。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松浦章从海上交通的视角阐释了中日书法交流源流。江户时代,日本通过“唐船”从中国引进了许多与王羲之有关的法帖,并在日本对其重新临摹翻刻,使其作品不断普及,从而形成了日本延续至今对书圣王羲之的推崇。
在这些传到日本的王羲之墨迹中,《孔侍中帖》被列为日本“国宝”作品。“这个法帖被鉴定为王羲之摹本并广为人知却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当时珂罗版印刷技术的进步为《孔侍中帖》的普及作出了贡献。”日本筑波大学教授菅野智明表示,关于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这个课题,不仅要考虑中国对海外的传播和影响,还要以“从海外看中国”的视角进行审视。也就是说,意识到中国书法传播的双向性,在考察其价值和意义时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无论是汉字还是中国书法,传播至朝鲜半岛的时间都要早于日本。厦门大学副教授、韩国学者宋明信介绍,已发掘的文物资料显示,大约公元前三世纪韩国开始使用汉字,之后汉字一直支配着韩国知识阶层的精神生活,各时代的历史与学术都用汉字来记录。直到1446年创造韩文字母以后,才有了韩文书法,但主要在女性之间使用。直到今天,韩国书坛的主流还是汉字书法。由于文化的不同,韩国书法在学习中国书法的基础上,保持了本民族特有的书法美,形成了与中国、日本相区别的韩国书风。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书法文化具有国际性。
在西方,书法被认为是最后为人们认识和了解的中国艺术。除了对汉字的象形特征、书法笔法和中国传统文化缺少深入了解外,最主要的是西方并没有相对应的艺术形式。20世纪以来,随着对抽象艺术理解的深入,许多西方画家作品借鉴了书法。侨居西方的中国文人和收藏家不断介绍中国书法艺术,使得中国书法在西方的传播更加深入。
浙江大学教授白谦慎阐述了中国书法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认为中国书法在美国的发展与艺术史学家方闻有很大关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方闻在普林斯顿大学培养了数位以中国书法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还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立了非常重要的书法收藏,并举办过重要的书法展览。
结合自身的书法教学经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幽兰谈到,法国学生对中国书法很感兴趣,但对中国文化相当陌生。对于他们来说,书法艺术是通过笔画来展现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延伸。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哲学的核心是书法,所以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从这一角度延伸,可以发现中国的空间跟西方的空间很不一样,西方几何学把空间分隔开来,中国的构图却是基于空间的各种元素连接在一起。写字的时候就发现笔画之间都有关系,整个笔画最终构成一个字,这个字在一个中心里面。”幽兰表示。
在中国书法史上,每一个时代的书法都体现出其独有的时代特征。而后人对前一个时代或整个中国书法史进行梳理或评价时,首先要掌握那个时代的第一手书迹材料,并且随着书迹材料的发掘和更新,无论在书法创作还是书学研究中都会有新的突破。同时,中国书迹材料的传播对域外书法风格和书法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内蒙古大学讲师石永峰认为,202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书法传播方面作出的有益创新和尝试。这种传播方式,是以策展形式呈现出古代书迹展览与当代作品展览兼顾,作品与解读、研究并重,临帖、创作与研讨互动的新局面,无疑为开展深层次、多样化的书法国际化交流与传播,讲好中国书法故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形式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