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李洋
中轴万象雕画于版,京都文脉刻痕于今。昨天,版画中轴——首都图书馆珍藏版画典籍展,于北京城市图书馆B1展厅免费向读者开启。
在韶乐触摸屏上,参观者可自行选取乐器,现场谱写乐曲。记者白继开摄
展厅入口,长50米的中轴长廊仿佛穿越进历史的入口,沿途198幅中西版画作品和25种珍贵典籍实物,聚焦中轴线上名胜古迹、皇家典礼与市民生活、艺术雅集、重要人物等,分为“中轴览胜伟构奇观”“中轴韵致 雅俗共赏”“中轴艺术匠心独运”“中轴人物群英荟萃”四个方面,解读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脉,阐释北京中轴线的人文内涵,展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魅力。
展览选取的版画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既有中国古代以书籍插图形式存在的木刻版画,也有西方印刷术传入后中西合制的铜版画、石版画,还加入了由中央美院版画系师生李帆、韩桂田创作的新时代版画。参展作品除来自首图馆藏,也获得民间收藏机构北京紫光轩的支持。
清代以武英殿为主的官方刻书机构所出版画制作精良,称殿版版画。亮相展览的首图馆藏典籍《万寿盛典初集》是康熙年间殿版版画的代表,记录了庆贺康熙六旬寿辰的仪仗场面,尽显中轴威仪。画面上,双龙扇、金碾等器物被单独制作成灯影装置,向人们普及清代仪仗知识。
另一幅出版于1864年的版画,显现出了100多年前由大条石铺就的天桥御路样貌。“御路两侧地势东高西低,西侧常积水,西北风刮来风沙又堆壅天坛坛墙。于是乾隆帝下令在御路两侧修筑排水渠,利用挖渠之土修道路供人车通行,既解决了风沙积水,又方便了交通……”策展人袁碧荣将老天桥的故事娓娓道来。
清末石印术传入后,石印版画插图蔚然成风。展览上展出的《点石斋画报》是早期石印图像的典型代表,由画家吴友如主持编绘,以一种富于时代特色的绘画新风创作时事新闻画,既记录了进贡、祝寿、祭祀等皇家典仪场面,也描绘了别岁、冰嬉等民间生活图景。
展览还精选大量西方画师的作品。明清之际相继入华的使团创作了大量纪实类图文笔记,记录了不同时期西方人眼中的北京。如随荷兰使团出行的约翰·尼霍夫在版画作品《紫禁城中的觐见》中,就描绘了使团在太和殿广场等待顺治帝接见的场面。
许多作品通过艺术景箱、人机对话等数字化体验,帮助观众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展厅内50米的中轴长廊,由一组透明立面屏呈现,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北京中轴线当代艺术多媒体装置,配以互动游戏和视频讲解,系统为观众呈现中轴线重要点位的历史故事。
万寿盛典图交互屏、冰嬉图互动滑轨屏等,也让观众轻松了解中轴仪仗和皇家冰嬉盛况。展厅末尾还有人机对话交互系统,让读者与忽必烈、明成祖、康熙等历史人物开展有趣的古今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