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刘源隆
提到“提笼架鸟”,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晚清京城的八旗子弟,就像话剧《茶馆》里的松二爷,大难临头还惦记着自己的小黄鸟。通过清朝末期涌现的不少俗语,如“贝勒爷手中三宝,怀表、扳指、笼中鸟”“武将养画眉,文人养绣眼,太太小姐养鹦鹉,公子养百灵”等,也可窥见当时北京人养鸟的流行程度。
中国驯养和观赏鸟类的风俗文化,其实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尤其唐宋开始,从宫廷到民间,养鸟赏鸟作为人们的一种消遣娱乐方式已非常普遍。人们在养鸟赏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品评的规矩和讲究,还有了一定的体系。而这样一项娱乐活动的流行,也相应带火了其行头和装备,包括鸟笼、笼钩、鸟食罐等在内的鸟具各有讲究,形成了文玩中的一大类目,甚至还有人不养鸟,只收藏鸟具。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鸟文化,鸟笼也各具特色。中国制作鸟笼的地方很多,河北涿州、山东大欧、贵州卡拉等地都以制作鸟笼而闻名。各地鸟笼的形制风格各异,按照外形流派,可分为北笼、南笼、广笼、川笼等。北方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一带,鸟笼多为直上直下的圆筒形,大气朴素;江浙地区的南笼,则小巧精致,多为四方形;珠三角一带的广笼,往往雕刻繁复精美,以画眉笼、波笼、四喜笼、太子笼为主要代表;四川、云贵一带的川笼,因为当地盛产竹子,以竹笼为主,大都竹料极好,外形简洁朴素又不失雅致。按照材质来分,实用鸟笼多为楠竹、毛竹、黄杨木等,观赏鸟笼则材料奢华,有紫檀、黄花梨、红酸枝、象牙、掐丝珐琅等。
各地的鸟笼制作者也是名家辈出,其中,制作鸟笼和钩子的尤以天津、河北名家最多。作家刘一达曾在《京城玩家》一书中说,20世纪80年代,老北京玩鸟笼子讲究“涿州马”“三河乔”和天津刘乐民的,他们都是做鸟笼子的高手。再往后,还有王胜利、徐子明等手艺人不断创新工艺,增强鸟笼的耐用性,更结合镶嵌工艺,创制了更富装饰感的鸟笼。
对于讲究的养鸟人而言,笼的大小、形制应与所饲养鸟的大小和种类相适应。除了精致的笼子,还得配上制作精良的笼钩、盖布(板)、鸟食罐,才算得上完美。鸟食罐就是盛放鸟食的小罐,一般鸟笼中至少配两个罐,一个盛食,一个盛水。古代鸟食罐以瓷器为主,明清时期富贵人家养鸟,必要到景德镇定烧,方显尊贵。观赏类鸟食罐器,也有玉石、景泰蓝等材质。从器形来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鸟食罐种类十分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水盂式等,造型美观、釉质肥润,给竹木所制的鸟笼增添了风雅。
盖布(板)也是鸟笼的一种重要配件,它既能保护鸟儿免受外界干扰,又具有保温、防风、防雨、装饰等功能。盖布多为棉麻或金属片制作,好的有丝绸刺绣,甚至缂丝。盖板为20世纪80年代金属雕刻大师刘振均首创。据刘振均的徒弟、金属雕刻大师刘燕群回忆,1983年前后,北京龙潭湖地区形成了鸟市,刘振均利用自己的錾刻手艺制作了用于顶替盖布的双龙紫铜盖板,在鸟市上轰动一时。此后,带动了王水田、李焕五等一批老手艺人开始錾制各种吉祥图案的盖板,还启发李君科、何东昇等匠人开创了西游记、西厢记、水浒传等题材的模具压制盖板。刘燕群也结合奖章勋章和首饰制作工艺,创制了“天龙八部”“八仙祝寿”等题材的银质錾工盖板,以及“精忠岳飞”“五虎上将”等题材的闷镶高浮雕盖板。如今,这些名家所制盖板都价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