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人拥有对读书的热爱和对学习的不懈追求。古人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只为读书;今人则善用海绵学习法,从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中汲取知识的滋养。阅读,一直是人类探索知识世界的罗盘。这一次,作家麦家、历史学家阎崇年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彭凯平通过分享自身关于阅读的经历和思考,为我们揭示当下阅读的变与不变,为现代人如何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阅读的一席之地提供启发。
读书:滋润心灵,带来幸福
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言:“读书可以抚育青年,慰藉老年。可以增进幸福、消灾解愁。在家时,读书给你带来快乐;外出时,读书让你心旷神怡。”“所有这一切都是幸福”,彭凯平老师说,“我经常讲,读书是幸福最好的方法,是产生澎湃心流的最便宜的行动。”麦家也认为,阅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都喜欢听故事。这是为什么?人只有阅读是最便捷的滋润心灵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心灵,必须要去阅读。”
阅读:方式多元,本质不变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技术的革新,阅读的形态经历了从视觉到听觉的多样化发展。最初,阅读仅限于视觉——从远古时期看石刻文字,到造纸术、印刷术发展普及后阅读纸质书籍。进入数字化时代,电子书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阅读的边界。然而,现代阅读不仅限于视觉体验,听觉也成为阅读的重要途径。有声书的兴起让读者能够通过聆听书籍内容的复现来“阅读”,不少人也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为大家“讲书”,分享自己对书籍内容的解读。此外,也有像帆书这样的企业将讲书活动向专业化发展,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大咖,用专业视角提炼书籍精华,通过讲书为阅读体验增添新的维度。
阅读方式的不同会带来阅读效果的不同吗?阅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彭凯平介绍说:“阅读是一种神经元电生理的反应,它会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一个再造的过程,能通过一系列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活动,在大脑的前额叶产生神经元的网络联系,从而在大脑产生愉悦、快乐、幸福和美的感受。”在接受采访时,彭凯平直言,自己对阅读方式持开放的态度——“我个人欢迎各种形式的阅读。”阎崇年也表示,读书的方法本就多元:“用眼读可以体会文字的形体美,用耳读可以欣赏语言的音乐美,但阅读的关键还是要用心去读”。
听书:引导思考,分享感悟
听他人解读书能达到用心阅读的效果吗 ?会让人“懒”于思考吗?不少没接触过听书的人,都对此有所担忧。麦家表示:“文学阅读确实有一定的门槛。而我们就是在帮助大家走进文学深处。”作为著名作家,他发起了“麦家陪你读书”的活动,带广大读者一起读书。听书这种提供书籍解读的方式,实际上也是在通过不同专家的解读,去引导读者自己思考,进而更高效地帮助读者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前不久,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电脑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i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80.3%。其中,三成以上国民都“听书”。很多听书人也会在各平台分享自己通过听书这种阅读方式收获的知识与启发,他们也自发加入“讲书”的行列,将自己的读书感悟分享给他人。
对于这种趋势,彭凯平教授颇有感触:“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事。人类的文明和智慧从来都不是属于少数人的,不是独属于精英的。我相信,智慧是人类共同创造出的思想碰撞的产物。如今,有这样的平台和技术能够让大家都参与其中,共同探索经典著作所蕴含的智慧,这价值远远超过某一个人的单一解读。”
人人都可以读书,人人都应该读书。而读书,并不局限于用眼睛去读。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帆书持续引领“听书”的新阅读模式,为忙碌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解决方案。通过声音的流动,思想和见解得以跨越纸质的界限,以更加生动和立体的方式呈现。通勤路上,锻炼过程中,戴上耳机,调动起听觉感官,暂时挥别繁忙琐事,在帆书的陪伴下开始听书,生活可以被赋予更多乐趣与意义。(张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