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吴才唤
从双手“捧读”到用手指“刷屏”,从过去的“头悬梁、锥刺股”苦读万卷书到现在的侧卧、仰躺“秒刷”万屏,科技进步在给阅读带来极大便利和更高效率的同时,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影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迁。
其实,“读书”和“刷屏”满足的群体及其需求是有所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图书馆等静态空间进行“精耕细作”的人,后者主要是在公交车、地铁、飞机等移动空间进行快速浏览、获取信息的人。
“刷屏”往往带来这样一个普遍感受:不管是偏学术还是偏生活,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音视频,似乎是“喜欢”什么,就能看到什么,总给人“正中下怀”之感。不可否认,这给人们获取某个知识或某类知识提供了便利,对扩大知识“半径”和“同心圆”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片段式、碎片化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虽能启发心智和思考,却终不及书本内容的系统论述。读书既需要“泛览”、扩大知识面,又需要“精读”、作深入研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不同需求所致。
事实上,无论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还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都需要创新文化的培育发展,都需要提升劳动者想象力、创造力。从根本上说,“读书”和“刷屏”都是为了知识创造、促进知识螺旋上升,从而提升人们的创造力。
现在,手机、平板电脑甚至头盔式视频眼镜等载体和技术迅猛发展,加速了“刷屏”时代的到来。人类的阅读行为,似乎正在重新被定义。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还要不要图书馆,而是图书馆如何拥抱新技术,让人们既乐于“刷屏”又懂得“读书”,从而满足对阅读的多层次需求。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智慧创造。科技只是延展人的双手、延伸人的大脑,把人脑的创造力辅助转化为效能,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不断督促人类进步、促进人机协作。未来,可以是“人机共读”的时代。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