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张啸涛
曲艺是我国历史悠久且传统深厚的艺术门类,全国各地区都有独特的曲艺形式,曲种的丰富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艺形式的多元化及传播媒介的不断变革,观看曲艺表演在人们生活中和文化娱乐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而且在各地区,不同曲种的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情况不尽相同,曲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曲艺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危机和挑战。
曲艺若要活态传承,保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便离不开一代代年轻人接续努力,无论是在创演还是在接受层面皆是如此。为了培养曲艺新人,积极推进曲艺传承发展,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颁布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在“主要任务”部分提出“扩大传承队伍,提高传承能力”的目标,要求不断壮大青年传承队伍,制定传承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还注重于传统培养机制,“鼓励民间曲艺工作者积极开展授徒传艺。鼓励曲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相关机构与专业艺术院校或艺术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并且“建立学徒名单备案更新制度”“以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依托,面向曲艺基层表演团体和从业艺人,开展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等。其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符合培养曲艺新人的艺术规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传统曲艺口传心授式的师徒教育模式需要推动传承,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也是曲艺艺术进入现代社会能够壮大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在构建学科、发展学术的路径下培养曲艺人才,才能系统、持续地为曲艺传承与振兴提供动能。学科的设立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长期以来曲艺都是作为戏剧戏曲学或戏剧与影视学的一个专业而存在,并没有设置独立的本科专业。直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版)》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公布,曲艺才正式被设置为本科专业,在研究生专业设置上,戏曲与曲艺成为与艺术学并列设置的一级学科。这就意味着曲艺终于成为一级学科。曲艺的学科设置,对曲艺人才的培养乃至曲艺事业的繁荣具有深远影响。虽然一级学科的设置和曲艺创演研究生的培养为曲艺传承、振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发展系统的曲艺专业教育却是任重道远的过程。20世纪50至80年代,天津曲艺学校、苏州评弹学校和在天津曲艺学校基础上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相继成立,共同奠定了现代曲艺教育的根基。此后,中央戏剧学院、辽宁科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也相继开班培训或开设相关专业。系统教育的建设离不开曲艺学基础研究及教材的撰写,2020年底,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和辽宁科技大学组织撰写的12本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正式出版,以其开创性和系统性,建构起曲艺学系统教育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的曲艺学学科和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传统师徒教育模式,还是现代教育体系,其最终目的还是培养能够走上舞台的青年创演人才,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有生命力的传承生态。这不仅需要培育曲艺本体的艺术传承与业态,同时也需要维护文化生态。毕竟,曲艺是舞台表演艺术,是观众、舞台和演员的综合,演员和观众形成的是互相陪伴、共同成长的互动关系。正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评书代表性传承人连丽如所说:“最好的课徒方式,就是在书场里听书,在书台上说书,在实践中磨砺。”书场不仅磨砺演员,也培养观众,因此日常演出尤为重要。《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就将“扶持曲艺演出,增加实践频次”“组织展演活动,繁荣曲艺市场”“开展曲艺普及,扩大曲艺受众”列入曲艺传承发展的主要任务,并“鼓励将已在剧场、书场、茶楼(茶馆)等固定演出场所常年开展驻场演出的表演团体纳入扶持范围。”在曲艺的发展实践中,曲艺小剧场或曲艺团以及个体曲艺从业者以自身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培养年轻曲艺演员和青年观众群体的重要力量,常驻书场的年轻演员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不断创新的作品形成了日趋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统观我国曲艺的发展,每个曲种的传承基础和人才储备情况各不相同,年轻传承人的培养,需要在现代教学体制和传统曲艺教育之间找到相辅相成的区域。在此过程中,可建立曲艺名家专兼职制度,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力量与行业管理资源,结合曲艺本体的艺术传承形态,尽力促成曲艺的活态传承,在创新中探索适合曲艺传承的道路,为振兴曲艺提供青年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