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悦读频道> 悦读会 > 正文

“万蝈来朝”有或无

来源:北京日报2024-03-07 10:04

  林硕

  惊蛰一过,各种鸣虫开始活跃起来,老北京常见的蝈蝈、扎嘴儿、吱拉子等鸣虫,在先秦时期被统称为“螽斯”,由于出众的繁殖能力,被认为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早在《诗经·国风·周南》中就有一篇《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何大齐 绘

  蝈蝈白菜被厚爱

  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螽斯,蝗属,长而青,长角长股,能以股相切作声,一生九十九子”,特别强调其超强的繁衍能力。

  蝈蝈象征多子多福的说法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皇室也深信不疑,所谓“后宫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南宋胡宏:《皇王大纪》)。根据明代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卷十七《大内规制纪略》所载:明代紫禁城西六宫的西二长街(永寿宫的西侧)有两座门,南首为“螽斯门”,北首为“百子门”,旨在让长于深宫中的皇子们了解“生育继嗣”的重要性。明清鼎革后,宫中仍保留着“螽斯门”与“百子门”之名,寓意“螽斯衍庆”。

  不仅西六宫方向有螽斯门,东六宫内亦不乏螽斯元素。在永和宫内,曾长期摆放着据说是光绪帝瑾妃他他拉氏的陪嫁——翠玉白菜,上面雕刻着一只蝈蝈和一只蝗虫。为何陪嫁之物会选择刻有蝈蝈、蝗虫的玉雕白菜摆件呢?原来,清人常以白菜来寓意女子“贞洁清白”,而蝈蝈与蝗虫则是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象征。无独有偶,李成武在《爱月轩笔记》中写道:按其叔父李莲英的回忆,慈禧太后曾将两棵绿叶白芯的翡翠白菜作为随葬品,其上雕有一只满绿蝈蝈,另有两只马蜂。足见太后、妃嫔对白菜蝈蝈题材的青睐。

  从“聒聒”到“蝈蝈”

  普通的宫人并不看重寓意,能听到虫鸣之声,感受虫趣之乐足矣。早在五代王仁裕所著《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有宫人蓄虫的描写:“每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尤其是在冬季来临之后,各类鸣虫可为主人带来大自然的声音,宛如仲夏之夜。

  两宋时期,人工蓄养鸣虫的技术业已出现,但由于成本问题,民间仍以“野采”为主。按《帝都景物略》所记:永定门外五里的胡家村,在明代便是一处非常著名的鸣虫野采场所。每岁七八月间,男孩们手持竹筒、过笼、铜丝罩等器具来此,在草丛或低矮灌木中抓逮蝈蝈、蟋蟀等,往来“虫嬉”者络绎不绝。

  对于各类鸣虫的命名,历朝历代、大江南北的叫法各有特色。譬如,蟋蟀有蛐蛐、促织、秋虫或夜鸣虫等别称。至于蝈蝈的命名则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的蝈蝈一类被泛称为“螽斯”,而“蝈蝈”一词用于指“青蛙”。时至明代,逐渐有人将蝈蝈称为“聒聒”,命名逻辑是此虫能发出清脆响亮的鸣叫,声似“聒聒”。此外,蝈蝈还有络纬、蛞蛞、叫哥哥以及蚰子等别称,但绝大部分古籍中写作“聒聒”。譬如沈弘正的《虫天志》,刘侗、于奕正的《帝都景物略》,以及袁宏道的《瓶花斋集》均写作“聒聒”。其中,袁宏道在《瓶花斋集》卷八《杂录》中,重点记述了北京人养蝈蝈的风俗:京师人除促织外,也捕养另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的鸣虫,谓之“聒聒”,喜食丝瓜及瓜瓤,“音声与促织相似,而清越过之”。袁宏道“尝畜二笼(聒聒),挂之檐间,露下凄声彻夜,酸楚异常,俗耳为之一清”。

  入清以后,从陈淏子的《花镜》,到朱从延的《蚟孙鉴》,再到英廉的《日下旧闻考》,都继续沿用“聒聒”称呼。然而,在民间小说、评话等通俗文学中,则更倾向于将“聒聒”写作同音字“蝈蝈”。比如,《红楼梦》第八十八回中就写道,贾宝玉借花献佛,拿着贾环送他的“蝈蝈”去讨好贾母。晚清之际,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中,也同样采用了“蝈蝈”的写法。在此后的数十年间,“聒聒”的写法最终被“蝈蝈”取代。

  冬日赏鸣在清宫

  不论鸣虫的称谓经历了多么复杂的演变,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对它们的喜爱,清宫素有“冬日赏鸣”之好,尤其是康熙、乾隆祖孙二人。康熙皇帝专门写过《络纬养至暮春》,还下令内务府的奉宸苑(即内务府所属管理园囿、河道的机构)每岁在温室中人工蓄养。乾隆皇帝比起皇祖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专门为蝈蝈赋诗、考订命名源流,还亲自参与“匏器(蝈蝈装具,亦称蒲器)”的制作。查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养心殿造办处档案可知:是年,弘历曾传旨工匠为两件“拱花蝈蝈葫芦俱各镶口配盖”。所谓“拱花”原本是古籍刻印过程中的一种技法,即用凹凸印版嵌合压印。此处借指给生长过程中的葫芦套模,成熟之后得到带凹凸效果的纹饰。这两件拱花匏器最终被匠人配以象牙雕盖,奢华考究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清代君主还让小小鸣虫登上节庆宴席的大雅之堂。康熙年间,有位长期伴驾御前的名儒高士奇,毕生著述颇丰,在其所著《金鳌退食笔记》中提到“元夕鳌山灯藏虫”的趣事:正月十五元宵夜,天子与群臣欢宴,在乐舞声中观赏“鳌山灯”。宫廷当中的虫把式和太监预先将蟋蟀放置在鳌山灯内,待到奏乐停止,便会有虫鸣“自鳌山灯中出”,好不热闹,正所谓“秋虫忽向鳌山底,相和宫嫔笑语声”。不过,高士奇的记述与乾隆皇帝的回忆有所出入。弘历在《咏络纬诗序》中明确写道:元夕赐宴是将络纬“置绣笼中,唧唧之声不绝”,而非蟋蟀。

  其实,这种误读也可以理解。近代以前,没有人对蝈蝈、蟋蟀、金铃等鸣虫进行细化分类,称呼混用现象屡见不鲜,最明显的事例便是夏仁虎的《清宫词·养蝈蝈》:“锦襦深处似春暖,怀裹金铃(蛉)响的匀。争说曾逢西母笑,朝来跪进洗头盆。”讲得是宫女怀揣金蛉服侍西太后朝沐,岂料小虫突然鸣叫,惹得慈禧闻之而笑。题目是《养蝈蝈》,诗文中又变成金蛉。可见,古人对于鸣虫的叫法比较随意,毕竟仅仅是“玩意儿”而已,不必较真儿。

  新春暖阁蝈蝈鸣

  晚清以降,民间长期流传着所谓元旦朝会“万蝈来朝”的轶事。大意是深谙鸣虫特性的乾隆皇帝为了讨个好彩头,会在每年元月岁首的太和殿内放置蝈蝈,左右各放置五千只,合计万只。由于蝈蝈在25℃以上才会持续、高亢地鸣叫,因此虫把式与烧火太监事先沟通好,掌握殿内温度。先把温度调低,蝈蝈就会安静,当皇帝迈进大殿时,烧火太监使用双倍炭火,殿内温度迅速飙升,霎时间一万只蝈蝈齐声鸣叫,寓意“万国来朝”。有时候,这则故事的主人公还会换作慈禧太后。

  可无论是乾隆还是慈禧,此事在官方史书、私家笔记中均未找到明确出处。清帝逊位后,大批太监出宫,有人讲述昔日的宫廷见闻:每年过年时,皇宫的宫殿暖阁里摆设火盆、烧上木炭,周围架子上摆满蝈蝈葫芦,日夜齐鸣。笔者认为“万蝈来朝”之说,应该是后人将《金鳌退食笔记》中“元夕鳌山灯藏虫”与清宫太监回忆的“新春暖阁蝈蝈鸣”进行嫁接,这才演绎出来的轶事。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课本里的抗日英雄 我们从未忘记

  •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缅甸曼德勒城区多地持续展开救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