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悦读频道> 阅读 > 正文

我教AI读古诗

来源:文汇报2024-01-23 10:40

  胡晓明

  如所周知,在智力角逐上,AI已经打败了人类围棋手;在设计、绘画与音乐方面,AI也不断传来攻城掠地的好消息;在写诗、注诗、评诗以及译诗等方面,AI当然已有长足的发展。然而究竟,无感无心的AI,如何进入人类感觉最灵妙也最个人化的诗歌?最近,我尝试了与ChatGPT4共同完成一个古诗鉴赏的小课题。在这个过程中,ChatGPT4的表现让我既喜又忧,更让我产生了不少期待。人脑互进如何介入教育与学习?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值得讨论的问题?这或许不失为一个有趣的个案。以下是完整的提问,中间我的插议和说明用括号,最后是我的分析。

  第一问:

  以下两首题画诗的风格、意境有何不同?

  一、

  心通造化扣幽扃,笔下山河袖里青。不用抚琴山已响,松风谡谡正堪听。

  二、

  心通造化扣幽扃,笔下山河袖里青。无弦琴作山河响,莫使人从指上听。

  (我这个题目其实里面埋有两个“地雷”:一个是,如何理解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诗歌美学的重要标准,情与景的交融,虚与实的结合,AI能做到鉴赏其中的奥妙么?另一个是,这两首诗其实是饶宗颐先生一首名为“题南田画”的定本与稿本,我当然不会告诉“他”哪一个才是定本)

  ChatGPT4回答:

  这两首诗虽然在字面上有相似之处,但在风格和意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一首诗:“心通造化扣幽扃,笔下山河袖里青,不用抚琴山已响,松风谡谡正堪听。”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与自然界深度融合的境界。诗人通过心灵与自然的交融,达到了无需外在动作即可感受到大自然之声的境界。“不用抚琴山已响”表明诗人的心境已经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即使不弹琴,也能感受到山的回响。最后一句“松风谡谡正堪听”强调了在这种心境下,即使是微风吹过松林的声音也显得格外动听。

  第二首诗:“心通造化扣幽扃,笔下山河袖里青。无弦琴作山河响,莫使人从指上听。”这首诗在前两句与第一首相似,但后两句有所不同,更强调了一种超脱于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无弦琴作山河响”暗示了一种超越物理形态的音乐,即使没有实体的琴,也能表现出山河的声音。最后一句“莫使人从指上听”则提醒人们不要只关注表面的技巧,而应更深入地体会内在的意境和情感。

  总的来说,两首诗都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心灵的深度触碰,但第一首诗更侧重于自然界的直接体验,而第二首诗则更侧重于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的超然境界。

  (我没有增减一个字,他的语言如此规范流畅。请注意ChatGPT4准确地区分两首的各自特点:第一首是人心与自然的“直接体验”,第二首是精神的“超然境界”。如果更学院派的回答,第一首即是情景合一,第二首是象外之理。ChatGPT4的感觉不错。还可以注意的是,ChatGPT4根本没有掌握关于“无弦琴”和“众山皆响”的复杂典故,也能凭第一感觉分辨出两首诗的共同意旨及不同特点,这一题的回答应该能在诗歌业余爱好者的学习班上得到高分数。有时候,专业训练在知识学习上太过于繁琐,以至于钻牛角尖,反而失去了珍贵的诗感。但是,我还想了解ChatGPT4对中国诗的整体有没有了解。于是再继续对话)

  第二问:

  你认为上面的哪一首诗歌艺术性更高,更加含蓄,也更加能够表达中国诗歌的美妙的意境?

  ChatGPT4回答:

  选择哪一首诗的艺术性更高、更加含蓄,并且更能表达中国诗歌的美妙意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审美和对诗歌的理解。

  从传统中国诗歌的特点来看,诗歌的美学价值往往在于其意境、含蓄和深远的哲理。在这两首诗中,第二首诗:“心通造化扣幽扃,笔下山河袖里青。无弦琴作山河响,莫使人从指上听。”似乎更加符合这些特点。

  第二首诗在表达上显得更加深邃和含蓄。它通过“无弦琴作山河响”这样的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音乐美学,体现了一种不依赖于外在形式的内在美。最后一句“莫使人从指上听”不仅是对技艺的超脱,也是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主题。

  然而,这种评价是非常主观的。不同的读者可能会因为个人的经历、文化背景和个人偏好,对同一首诗歌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读。因此,两首诗各有其独特之处,都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中国诗歌的美妙意境。

  (看来,ChatGPT4还是比较套路,他所说的美妙意境、常见主题与美学价值,都比较根据显性的信息,即文本中明白的提示——如“无弦琴”、“莫使”句,看来他不懂得单纯的景语,可能更为含蓄,他也不懂得七绝的诗歌文体学,因此才会果断选择了第二首比第一首更符合意境与含蓄的标准。我于是再追问下去——)

  第三问:

  五七言绝句的最后一句一般是以景结情,而第二首以议论为结尾,并不是含蓄的表现手法,所以不如第一首,如何解释?

  ChatGPT4回答:

  您的观点非常中肯。在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绝句的创作中,最后一句通常用于“以景结情”,通过自然景物或情景来寄托或映射诗人的情感,这种方式往往更为含蓄、优雅。

  第一首诗的最后一句“松风谡谡正堪听”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这句话通过描述松风的声音,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自然氛围,而且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深沉,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符合绝句的创作特点。

  相比之下,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莫使人从指上听”虽然深含哲理,但它更倾向于直接的议论,少了一些通过景物来寄托情感的含蓄和优雅。这种直接表达方式虽然也有其独到之处,但在传统绝句的艺术审美中,可能不如第一首诗的最后一句来得符合绝句的精髓。

  因此,从传统绝句的创作角度来看,第一首诗在结尾的处理上更贴近传统艺术风格,更能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与深远。

  (ChatGPT4的学习与自我校正能力令人惊叹!真是从善如流呵。但是,他是真的改正了么?)

  第四问(略)

  (我重复第一个提问,只是将“意境”“风格”换为“艺术特色”)

  ChatGPT4回答(略)

  (他大致重复第一个回答。但是,在第一次回答中,认为第二首“更为含蓄”,这里改口为:“最后一句‘莫使人从指上听’则以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对于艺术和感知的深层思考。”这表明:他毕竟从人脑这里学到东西了!)

  我再问ChatGPT4最后一个问题:

  请问:以议论入诗的手法是宋诗的特点,以景结情是唐诗的特点,如果不以含蓄为标准,以唐宋诗不同为分析角度,如何评价这两首诗的艺术性?

  我的这个问题问得并不高明。因此他的回答不出我的意料之外:几乎是重复回答我什么是宋诗的议论特点、什么是唐诗的以景结情特点,完全没有新意,看得出来是做了很多自考题目之后的答题套路。

  最后,我应该公布诗中“地雷”的真相:饶宗颐先生的《题南田画》,表彰南田画风的简淡高逸,所以要用松风作琴来喻人为艺术的多余,画家高明正是在于尽量减去绘画技巧,让观者沉浸于超笔墨的意境。因此,以松风作琴结尾的第一首是定本,第二首是稿本。定本的另一个理由也很重要:稿本不仅过于直白,而且三、四句意思也重复了。言少意多,韵味悠然,才是意境的本然。

  好了,我根据这番问答,得出以下AI鉴赏古诗的阶段性小结论:

  一、目前最强大的ChatGPT4,极像身经百战的刷题高手,他掌握了大量常识性的、教科书水准的知识,可以较为准确抓住文本材料的主要特点和核心内涵,并作出大致不错的判断。尤其是在需要大量、快速读解,并作出初步结论的情况下,相当生猛有力。

  二、在古典诗歌鉴赏方面,进步惊人,然而水平还有待提高。他经不起老法师的细问,多问之下,就会露出马脚。当然,目前如果有老法师这样的训练导师,将“以景结情”“议论”“重复表达”等精准项目加进去,ChatGPT4也不难进一步提高。

  三、他当然是聪明的学习伙伴,不仅效率惊人,而且可以启发直觉,直凑单微,也可以刺激多元开放的思路。看来,人机互参,完全是学习正途,是有待于推进的古诗鉴赏新进境。

  (饶宗颐先生作品载于《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十四卷,第44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感谢多伦多大学数据科学系胡易直同学携ChatGPT4的共同参与)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欣欣,你在哪里——缅甸地震中国力量救援纪实

  • 现场视频!解放军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