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郭京宁
万千枕中生百态,一枕清凉入梦来。作为夜寐小憩不可或缺之物,枕头在千百年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演进,创造出别致的造型、精美的装饰、多样的工艺。“枕”多被用于成语,赋予更多的内涵,“高枕无忧”比喻安适无忧,“枕经籍书”比喻酷爱读书,以书为伴,等等。
宋代萧何追韩信三彩枕
没有什么比高枕无忧让人更舒服的事情了,它让人有更好的睡眠,使人得到充分休息。现在枕头的用料及填充物五花八门,化纤、乳胶、羽绒、荞麦皮等,各有各的功能。那古人的枕头是什么样的?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中就有“辗转伏枕”的记载。《说文解字》中,“枕”字为“枕,卧所荐首者。从木、冘声”。“枕”字形旁从“木”,声旁为“冘”。由此推测,最早的枕头应是木制的。古代的枕头主要分为硬枕和软枕两类。硬枕有瓷枕、石枕等,软枕则以布、绢、毛皮等制作而成,内部填充布头、草叶、粟谷等物。软枕不易保存,而硬枕中的瓷枕,质地坚硬、成本低廉,因而在考古发现中,瓷枕最多。
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的铜龙头枕,龙头鎏金,做张嘴吐舌状,用圆水晶做眼睛,青玉作牙、舌和双角。枕中段应为木制。造型别致生动,高20.5厘米、宽8.5厘米。
瓷枕在唐朝后逐渐流行。北宋张耒《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云:“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首诗道出了瓷枕的消暑功用,凉凉的瓷枕十分适合在夏日午睡。南唐冯延巳《菩萨蛮》云:“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五代魏承班《诉衷情》写道:“春深花簇小楼台,风飘锦绣开。新睡觉,步香阶,山枕印红腮。”从这些描写女子闺阁的词作中,可以发现瓷枕的另一个功能——支髻固定。
古代女子头发长,梳发髻耗时费力,为了省时,往往会选择瓷枕,它可以让复杂的发型和头饰保持不乱,这是从诗词中可以得到印证的。此外,瓷枕还有储物功能。古时“枕中书”喻指珍秘书籍,因为瓷枕是中空的,可设密匣以放置贵重物品。祈福辟邪保平安是瓷枕的另一作用,在枕上描绘代表吉祥寓意的图案、书写诗文或传说故事等,祝愿枕枕人平安、富贵。
金代磁州窑婴戏图枕
枕与梦密切相关,梦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一个重要题材。在唐传奇中,枕成为现实与梦境的通道,唐人创作了《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传奇作品,元代马致远据此改编成杂剧《黄粱梦》,明代汤显祖又创作出戏剧剧本《邯郸记》《南柯记》,“一枕黄粱”“黄粱美梦”“邯郸一梦”“南柯一梦”等成语故事流传至今。
古代瓷枕大致分为几何型、仿生型两种。几何型以长方型为主,另有多角型、束腰型、腰圆型、银锭型等,几何型是瓷枕最普遍的造型。仿生型以人、动物、建筑、家具等为造型,创造出妇人、孩童、狮、虎、猫、狗、戏台等特殊造型的枕具。
门头沟龙泉务辽代窑址中发现了不少瓷枕,分为长方型枕、荷叶型枕、元宝型枕等。其中如意型荷叶枕,枕面呈盘状,微凹,圆角型枕座,四面塑四只赑屃(中国古代神兽之一,相传为龙之九子之一,外形似龟)等距环列。灰白胎,复合釉,枕面茶叶末釉显灰绿,略有光泽,枕座白釉泛灰,底径12.5厘米、高9至13厘米。
金代驯狮黑釉枕
石景山金代墓葬壁画中,主人的寝室居中放置一木制大卧榻,卧榻中横置一睡枕,睡枕两端,以绦巾扎成的花结,自然散落于榻上。
金陵出土的明器中有一只宋代萧何追韩信三彩枕,前低后高呈斜坡面,中间略凹。枕面主题纹饰为西汉萧何追韩信的故事,以山石、垂柳、云朵、牡丹作陪衬,四壁上部饰以叶形花纹。装饰题材新颖,施以黄、绿、白三色釉,色调鲜艳美观;胎色灰白细腻,制作工艺精细,是北京地区出土为数不多的宋代文物之一。金陵出土的另一件石枕,颜值则没那么高了,它为青石质,枕面凹,长21厘米、宽12厘米、高10厘米。
首都博物馆展出的金代黑釉驯狮纹枕,反映了昔日中亚艺人驯狮表演的情景,是一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海淀区出土的金代磁州窑枕呈腰圆型,主题纹饰为一名头结发髻、身着团花长衫的儿童在户外嬉戏,身后拉着一个四轮鸭形玩具木车。小童右手置于腰间揽绳,左手于左肩处挽结,长出的绳子于胸前自然垂下。从图案推测,这件瓷枕的主人可能是一名儿童。
定陵中发现的明枕,枕面及枕顶用串枝芙蓉花卉缎,枕面用一整幅及一片宽9厘米的面料缝合一起,两端与枕顶缝合,枕顶内附有一层硬草板纸。在枕外面套有串枝暗花缎枕套。枕两端附有金枕顶,于四角镂空处用合股丝线钉在枕的两端。枕内填有通草片,枕长70厘米、高17厘米。(作者系北京考古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