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洁
悠悠运河,流淌千年,绵延千里,润泽万方。常州是大运河孕育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人民依河而居,形成丰富多彩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常州市歌舞剧院委约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创作的国乐现场《听见·大运河》近日在常州保利大剧院成功首演。该项目依托2023年度江苏艺术基金和常州市文化艺术基金扶持,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时代新声讴歌大运河精神,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国乐现场《听见·大运河》体现了民族音乐创作理念与舞台表现的创新表达。以“国乐现场”作为整台音乐会的概念,突破民族管弦乐队传统意义上的舞台表演方式。全本演出历时70分钟,共分《大地之源》《最忆江南》《船夫颂》《中国大运河》四个篇章。作品以江南文化底蕴为依托,以运河之水为灵感,分别采用不同的民族音乐体裁表达不同的主题内涵,呈现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多样化的声音图景。每章之间,通过一位讲述者的古诗文吟诵与一位古琴演奏家抚动琴弦的戏剧场景串联,增强音乐作品的叙事表达和情感依托。舞台上,矗立着“左-中-右”三联幕布为多媒体影像的舞美背景,营造出视听一体的观演氛围,犹如一幅水波潺潺、枕河人家的江南生活画卷,形成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之感。
开篇《大地之源》以水为题,由筝和箫的重奏塑造了柔婉与浩瀚的“水”之意象,以及温和包容的大地形象,喻示着“水是一切生命的源头,江河是大地的血脉”。在余韵缭绕、空灵悠扬的声音意境中,两架筝和一支洞箫互为倾诉,表达江海吐纳、万物生机的万千气象。
《最忆江南》为丝弦五重奏,作曲家选用二胡、琵琶、大阮、扬琴和筝等五件乐器,勾画出江南名城常州的风土人情和城市品格。《船夫颂》采用唢呐与鼓阵的表现方式。作曲家根据史料记载,引用常州运河号子的三个音,通过对音调进行延展与变化形成该乐章的主要旋律。舞台下的两条观众通道列放着12张大鼓,与舞台前方的唢呐和领鼓围合成一艘船的形状。观众恰似坐在大船上游历大运河,在阵阵鼓声与喊号声中,感受迎风破浪的沉浸式体验。《中国大运河》则以民族管弦乐的精巧配器表现大运河奔腾向前,用多媒体影像呈现运河两岸逐渐蓬勃生发的繁荣景象,喻示着千古运河焕发出时代的新活力。
青年作曲家李博禅是新时代以来活跃于民乐创作领域的新星。据笔者观察总结,他的艺术特点可归纳为“抒情得当、选材合宜”。他用音乐表达内心最为真实、澎湃的浪漫和激情,善于结合音乐形象与性格特征,选择具有说服力的乐器音色与演奏法。《听见·大运河》各篇章紧扣标题内容选定合适的主奏乐器及表现方式。比如,采用古筝与箫表现华夏文明绵延悠长的历史脉络,丝弦五重奏表现江南文化的风流雅韵,唢呐与鼓阵表现船夫辛勤的劳作,民族管弦乐队的磅礴气势展现中国人民奋勇向前。此次创作中,李博禅除了作曲,还身兼文学撰稿、舞台设计等等整台节目的相关策划工作。
水因城而绕,城因水而建。常州是运河城,运河是常州市的母亲河。常州又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几千年深厚积淀的江南文化传统与令人瞩目的文化景观。国乐现场《听见·大运河》因地制宜取材地域文化精髓,紧扣千年文脉的文化符号,整部作品彰显了常州的城市精神,具有浓郁的文化辨识度。同时,展现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音乐文化遗产的创作主旨。
作品通过线性发展的文学构想,围绕大运河里的水流姿态依次展开,向观众呈现出从远古到未来、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场景标题朴素无华、生动形象,抓住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作为叙事立足点贯穿全曲,并采用“诗词吟诵”为城市底蕴代言。舞台上,一位老者(任非饰演)和一张古琴(高欣然演奏)的娓娓道来,形成诗、乐、诵的交相辉映。以“人琴对话”展开音乐叙事,不仅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文人精神”,更展现了新时代对古诗文吟诵传统的当代复兴。作品第二篇章《最忆江南》采用脱胎于江南丝竹的丝弦五重奏,这是胡登跳在上世纪60年代对民族室内乐发展的重要体裁创新。李博禅在前辈创新的基础上,更好地达到了声部之间的平衡度和音色之间的融合度,既符合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时代精神与审美需求,又贴合江南文化的地域特色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