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近代社会福利制度出现之前,东西方都存在大量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作为中国社会思想一部分的社会福利思想自古非常发达,是无比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对这些思想主张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朱子语类》社会福利思想分析
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朱子语类》作为朱熹与其弟子的问答语录汇编,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朱子语类》论述丰富,其中也包含了朱熹的社会福利思想与主张。
贫富命定。朱熹的社会福利思想是从属于其政治思想的,他认为人的贫富是天命气数所决定的。“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之生,适遇其气,有得清者,有得浊者,贵贱寿夭皆然,故有参错不齐如此”。朱熹认为:禀得清气丰厚者,便得富贵;禀得颓废薄浊之气者,便得贫贱;人的富贵贫穷长寿短命皆是这个规律,所以人生下来就有富贵贫贱的差别。“人之禀气,富贵、贫贱、长短,皆有定数寓其中”,朱熹认为:既然人的富贵贫贱都已为“气”所定,那么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都应该坦然接受、安乐处之。在朱熹看来,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封建等级制度是完全天定的、合理的、不可违的;贫贱的老百姓要安于贫贱。
赈灾抗灾。朱熹生活的南宋时期,灾荒频发。“尝谓为政者当顺五行,修五事,以安百姓。若曰赈济于凶荒之余,纵饶措置得善,所惠者浅,终不济事。道夫。赈民。”在朱熹看来,统治者应顺天而为让百姓生活富足,在灾荒时采取一定的赈济措施以缓解社会矛盾。“今赈济之事,利七而害三,则当冒三分之害,而全七分之利。不然,必欲求全,恐并与所谓利者失之矣!人杰。”朱熹认为:赈济有利有弊,应尽全力实现赈济的“利”;如果看到赈济的“弊”并且要一味追求赈济的完美,那赈济的“利”也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朱子语类》中,朱熹谈到的赈灾抗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兴修水利。“平居须是修陂塘始得。到得旱了赈济,委无良策。然下手得早,亦得便宜。”“赈济无奇策,不如讲水利。到赈济时成甚事!”朱熹认为:平常应加强对水塘的修建和维护,这样到旱季时就不会发生大的灾荒;如果平时疏于修建和维护,到干旱发生时才用赈济的办法,这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在朱熹看来,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命脉就是水利。
二是积粟备荒。“而今救荒甚可笑。自古救荒只有两说:第一是感召和气,以致丰穣;其次只有储蓄之计。若待他饥时理会,更有何策?”朱熹认为:自古以来救荒无外乎两种办法,一是统治者感化并召唤祥瑞之气,天下太平、物产丰饶;二是积粟备荒,平时加强粮食的储备,以备灾荒时急用。在灾荒的严峻挑战下,积粟备荒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粮食储备制度。
三是田税均平。“今之民,只教贫者纳税,富者自在收田置田,不要纳税。”究其原因,豪强地主疯狂兼并土地,贫苦农民的土地被兼并后仍要纳“无业之税”。朱熹认为:要改变这种“产去税存”的现象,必须先“正经界”,然后根据土地占有情况确定税额,以使田税均平。所谓“经界”,就是指田地之间的疆界。在政府主持下,“正经界”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经界,料半年便都了。以半年之劳而革数百年之弊,且未说到久,亦须四五十年未便卒坏。”但朱熹的这一设想最终因豪强地主的反对而作罢。
四是籴米粜米。籴米,即是封建国家在丰年谷价过低时高于市场价格大量征购粮食储存起来;粜米,即是在灾荒年份谷价过高时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粮食。这样就可以使谷价趋于平稳,打击囤积的投机商人。“制度虽只是这个制度,用之亦在其人。如籴米赈饥,此固是。但非其人,则做这事亦将有不及事之患。”“在南康时,才见旱,便□刷钱物,库中得三万来贯,准拟籴米,添支官兵。却去上供钱内借三万贯籴米赈粜。”“辛幼安帅湖南,赈济榜文祇用八字,曰:‘劫禾者斩!闭粜者配!’”朱熹认为:籴米粜米对于抑制豪强地主的兼并活动和防止农民因灾荒而破产都有一定的作用。
五是救济管理。朱熹对常平仓之弊认识清醒,“某自点二州,知常平之弊如此,更不敢理会。”“赈济之策,初且大纲;如抄人口之类,亦且待其抄来如何。如不实,有人讼,然后或添或去,却罪官吏……又此等事,须是上下一心方行得。”“救弊之道,在今日极是要严。不严,如何得实惠及此等细民!”对于“利七而害三”的救济,朱熹认为应当加强管理,以发挥其益处。
二、《朱子语类》社会福利思想的当代启示
在全球现代化趋势中,要更加重视农业发展。现代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与农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动力;工业反哺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朱熹所处的传统的农耕时代,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农业是否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提出了兴修水利、田税均平的观点。在全球现代化的总的社会发展趋势中,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部门,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投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为标志,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但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严重社会问题。因此,要特别重视自然资源的调整、种质的保护和品质的提高;大力培育“精准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形式;在确保食物的稳定生产目标下,发展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工厂化种养业;加强研究与开发,使农业生产及其技术全面国际化、专业化和商业化。
土地集约化经营同时,要保证失地农民权益。土地集约化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对于传统农业土地分散经营、粗放经营,土地集约化经营主要通过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在土地集约化经营中,要特别注意防止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发生。朱熹所处的时代,豪强地主对土地兼并严重,往往存在“产去税存”的现象,他据此提出了“正经界”、田税均平的观点。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的源泉。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方面使农村土地面积尤其是耕地面积减少,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农村人口的结构性流动,使劳动力的剩余成为必然。推行土地的集约化经营,首先要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民在流转土地后的后顾之忧;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避免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加强农村村民社区自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之前的关系,依法保障自身权益。
在保证粮食供给同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在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在灾荒和歉收时,一般都要采取一定的救灾救荒的措施。朱熹也提出要采取积粟备荒、籴米粜米等手段,确保社会的稳定。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首先要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在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用水减少的不利背景下,更要谨防耕地红线失守,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其次,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实国家粮食储备“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要求。最后,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当今世界仍有7亿多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要不断发展落后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正确扶持家庭农业生产。
朱熹不仅是一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他提出了救灾救荒的一系列思想并付之实践,如在乾道四年崇安发生水灾时,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撑,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们应该努力发掘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这也是我们弘扬民族正气和奋发自强的基础。
董博: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