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了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价值,我院积极探索本土文化资源,拓展育人思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土文化资源拓展育人思路的实践创新
运用“三个结合”教学模式,注重课程的本土文化融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实高职院校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文化育人价值。因而,从本土红色资源中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推动红色资源文化传承、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教师本着“立足现实,注重实际,以生为本,自主创新”的原则,通过融入文化资源,正确合理地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树立教研意识与教学融合意识,以高质量发展引领教学改革。通过课程教学与红色文化资源文化的紧密结合,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借鉴,使得学生对西方文化思潮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持科学的态度,做到取精华去糟粕,让学生对中国先进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前景有高度的自信,对本土优秀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坚信本土优秀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在教学中,将本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如学院教师运用“三个结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学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育人为主线,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充分发掘和选择本土红色资源(如广东革命史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积极探索“三个结合”教学模式。“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建设与跨学科建设结合,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泛在学习结合,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增强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思维模式,观察者逐渐进入到参与者,从而践行知行合一,“三个结合”铸魂育人。
首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我们通过精神文化载体彰显教育功能,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文化的自信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文化修养和文化追求,从而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学院教师坚持理论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文化传承。学院深入调研,在全省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如伟人故里(如广东15个名人故居)、革命历史事件和活动遗址(如广东100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院还调查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和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课程结合起来,依托网络共享课程,新媒体互动交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文化元素,如观看红色专题微课、校园红色文化生活,让本土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学生了解、感受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介绍名人事迹等方式,拓宽了学生政治生活视野,使学生在沉浸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其次,坚持课程建设与跨学科建设结合,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利用丰富的地域资源融入学院“2+5”育人模式,在有声、有色、有形的学科建设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在“润物细无声”的课程知识与跨学科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学院教师立足学院课程建设与跨学科建设的实际状况与实施需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制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并对全面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课程建设,通过基础性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性跨学科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努力实现课程建设与跨学科建设协同育人具体要求。同时,学院教师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凝聚起推进文化创造性发展的强大合力,持续有效推动课程建设与跨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再次,坚持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泛在学习结合。加强与兄弟院校学院的交流沟通,全面了解了双方在课程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使泛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可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利用VR场景教学资源、开展线上学习等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被动接收红色资源到主动接受、理解和领悟本土红色文化的真正内涵和时代价值,为学院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提质增效。
精选德育实践基地,建立本土文化学习平台。红色文化中的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事件和每一种革命精神,高职思想教育教学精选德育基地,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教师通过实践类的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从深层次剖析它的精神内涵,运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表现出来,使本土红色文化内在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更好的升华。如学院精选德育基地有: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旧址等十多个重要场馆,通过现场观摩“看”、专题讲座“听”、情景教学“体”、研讨交流“悟”,让学生走出课堂,拉近学校和历史、社会的距离。在德育基地,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让学生受到信仰、情感、价值观的撞击和熏陶。通过与实践基地的合作,将本土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创学院文化育人特色。在实践活动中,学院实践课程与实践基地协同共建工作,助力学校开展好全方位育人教育教学工作。师生通过参观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广东省档案馆等爱国主义基地回顾历史,缅怀英雄,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坚持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各种事物,防止孤立、僵化、片面地看待文化问题;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尊规律、重逻辑、讲规则的意识,培养他们对多样性文化的包容心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推进以赛促学,积极组织本土文化活动。学院推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辩证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土红色文化,客观看待外部文化。我们通过活动载体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的育人功能,让学生真切体悟到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对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产生虔诚之心和敬畏之感。教师以身作则,及时提供各类技能竞赛的信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并给予支持和帮助。如学生积极参加省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文化演讲比赛、学院举办“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经典朗诵活动传承国学文化经典比赛活动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们进行集体报名,共同备战,在提供指导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中帮助他们提高竞赛技能。一方面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奠定政治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以赛促学,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本土文化,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理论认知向政治和行为认同转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知行合一。
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社区发展,助力文化自信。当代大学生未来的思想如何转变,是学校和教育者面临的关键问题,这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否则将会弱化教育的号召力,我们通过对优秀红色文化资源载体传承和创新,引导学生成为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和践行者,增强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通过榜样引领,引导学生了解和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区建设。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体文化艺术节、志愿服务等榜样引领实践活动,学院积极发挥联动和融合教育优势,将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专家、校外兼职教师组合到育人中,加强与辅导员进社区扎根“一站式”社区服务、学生干部联动,“组团”实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明礼懂礼精神等多元化实践活动,谋求“1+1>2”的育人效果,培养学生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点亮校园服务新星,助力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作者:谭慧连,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