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进一步践行劳动教育,并构建全面、贯穿全过程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和劳动技能,学校应拥有宏大的决心、全局的视野以及广阔的思考,认识到劳动教育的迫切需求,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实现劳动教育的内涵化和高效实施,从而孕育一代热爱劳动的新型高校学生。文章以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例,就劳模精神视域下如何高效地展开高校劳动教育展开讨论。
一、劳模精神培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系
在当下,劳动已经被赋予了崭新的责任和使命。劳动教育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锻炼身体,领悟到劳动精神的一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找到自我成长的契机,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培养出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和心理素质。
劳模精神与劳动教育紧密相关,劳动教育的对象为“劳动者”,而“劳动者”所关注的是职业和工作。只有当“劳动者”具备顽强拼搏、追求卓越、乐于奉献的精神素质,他们才能真正拥有劳模精神。从劳动教育和劳模精神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非常有益。它可以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的良好品质,并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品质和精神与秉持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全力以赴的劳模精神有着相似且密切相关的价值取向。劳动教育是一个注重实践性的过程,学生劳模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实际的劳动实践。这就意味着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模精神的基本起点,其源于劳动教育,并在其中得到提炼和凝练。
二、基于劳模精神培育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一直以来把弘扬劳模精神作为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新的切入点,深入挖掘师生周围的劳模标兵典型案例,广泛宣传劳动模范相关事迹,把劳模精神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寓劳模精神于课程中,发挥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1+1>2”的育人效果。
开辟校内劳动基地,拓展学生的劳动范围。学生的劳动不能离开劳动基地,为了实现劳动教育的渐进性和高效性,学校应当提供更广阔的劳动教育场所,创造稳定的劳动岗位。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在校外建立劳动教育基地,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丰富的精神和能力培养。这些地点可以是博物馆、当地公园或独具特色的景点。在学校层面,可以利用校内资源进行整合和改善,建立校内劳动基地,包括操场、宿舍楼、小树林、花园等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地区进行装饰和种植树木等活动,确保高效的校内劳动教育展开。在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大力弘扬劳模的创新精神,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例如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新媒体运用能力,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利用暑假一个月的时间专门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新媒体营销实践营”邀请相关行业的企业家进课堂为同学系统讲授项目策划与运营、用户数据分析、短视频策划与制作、直播电商策划与运营等知识的前沿应用和实用技能,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为我校市场营销国家级一流专业的跨界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组织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应设计更创新、具有实践能力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劳动。这些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包括“校园绿化”和“花卉养护”等等。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年级层面内,基本满足每学年开展1至2次劳动活动的要求。这些活动要有实践意义,比如在校外开展“除草”、“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活动,以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快乐成长。此外,还可以组织主题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从精神层面认识到劳动的魅力,逐步形成敢于实践、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劳模精神。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劳动的吸引力,领悟到劳动者艰难取得成功背后的努力和毅力,并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训练,也是精神层面的教育,可以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塑造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劳动的精神面貌。学校应在劳动教育后,举办劳动征文比赛,选集学生在劳动中的成果、领悟及经历等,将优秀作品发布在校刊或公众号上,让学生都认识到劳动的荣耀,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实现心智和身体的全面发展。
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学生社团是一种由学生自愿组成的文化学术团体,旨在活跃校园氛围、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作为高校特色之一,社团通常对于学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学院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并提供专业的指导教师。为了充分发挥社团的劳动教育功能,学校应该采取一种“多管齐下”的指导管理策略,结合不同社团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措施。学校可以创新社团文化建设机制,明确不同社团的特色主题,比如劳动、体育、公益等方面,然后根据社团的类型分别融合劳动教育、团队教育和公益教育等元素。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热爱劳动和公益的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从而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大格局。
劳动不仅在培养学生技能、锻炼身体方面发挥作用,还在塑造学生坚韧、抵挡挫折、勇于奋斗品质方面扮演关键角色,进一步铸就了学生的劳模精神。大学阶段是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培养精神品质的关键时期,学校应该将劳动教育视为一个重点,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学校还应明确目前传统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组织策略,积极地建设劳动基地并组织相关的劳动主题活动,建立一个全面的、全过程的劳动教育系统,以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培育优质的劳动素质,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从而实现学生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的协调发展。
作者:樊少华,硕士,重庆工商大学讲师。
基金项目:2023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地方大学劳动教育体系化构建研究”(项目编号:K23YG208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