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新时代高校教育,如何在传播过程中避免传统文化“失语”、“失范”等问题,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可通过把握学生特点、强化顶层设计、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师资建设、拓宽传播渠道、创新方式方法、建立考核机制等途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高校教育中的有效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是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青年一代的身上,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社会发展的未来。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质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对其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传统文化以“礼、义、仁、信”为基本内容,要求人们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在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政治诉求,也是一种文化诉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巨大的。而高校教育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阵地。在高校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基础,需要政府、高校、家庭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的重要给养。受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呈现多元化态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魅力及精神内核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更显宝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及青年文化自信的养成至关重要。高校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促使大学生主动地去接受并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刻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这既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浸润式熏陶,涵养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优秀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新时代,新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均不断发展,各种文化、价值观也不断冲击着青年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要积极地与时代相融合,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认为自身已经成熟,但相对仍缺乏一定的判断力,较易受外界思潮影响。因此,高校教育者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需要什么等问题,提升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此外,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学生参与热情较高,教育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
高校应认识到,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为此,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把人才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来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
首先,高校应对新媒体的使用进行严格规范。明确各部门职责,做好对新媒体使用的规范管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确保信息内容的准确性、严谨性,在使用过程中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遵循正确的传播方向和方法。其次,高校应与专业媒体平台建立合作关系。通过高校与专业媒体平台合作来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传承和发展。最后,高校应对师生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师生自媒体应用及信息甄别能力。通过顶层设计及配套建设,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厚植文化传承之根。
高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与其他高校合作,联合办学、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优势互补。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举办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其他高校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此外,还应合理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优质课程打造、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有针对性的策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弘扬。学生可通过优质教学资源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理念及人文精神的认同。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教师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作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思想素质、综合素养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一是高校要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让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二是要加强师资培训。高校可以邀请有教学经验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的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此外,还要注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高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和评比,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不同的受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既有想要学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也有想要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的学生,要从受众需求出发,以受众为主体,将传统文化内容与新媒体特点充分结合,用符合受众心理的方式去传播传统文化。
高校应不断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根据不同受众对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观念方面的需求制定相应计划,在完成校园内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可通过公开课、社会活动等多种方式面向社会受众进行传播。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教育范围,加大传播力度。
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能。高校可建立管理平台,将校内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纳入期中并进行分类整理及定期更新;还可以通过构建高校“新媒体矩阵”、建设高校“微网站”等方式,发布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不断深入挖掘、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把传统文化资源和新媒体平台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立体化、全方位发展,不断提升传播效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速度快、实时互动强、覆盖面广等特点,通过数据化存储、可视化呈现、便捷化传送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
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考核机构,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纳入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评估中,对传播效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此外,学校还应将传统文化传播纳入对学生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工作的考核体系中,并将其作为教师年度考评、评优评先以及职称晋升、职务聘任、晋职晋级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高校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弘扬。以大学生为传播主体和对象,通过新媒体平台激发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应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导青年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切实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思想引领。
作者信息:陈晓青,天津职业大学,讲师;本文系2022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配套"活页"教学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HJE22019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