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董凤琴
冬天一到,那个绿树环抱的村庄立马就瘦了。秋风收走了黄澄澄的玉米、红脸膛的高粱,缀着一颗颗“红玛瑙”的枣树,枝杈上只挂着零星的枯黄的几片叶子了,村子西边的小河结冰了,葳蕤的田野成了光秃秃的一片,奔跑在田野上的羊、马也在圈里棚里嚼着干草,几个老头儿老太太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蹲在向阳的墙根儿,有的嘴里吧嗒着旱烟袋,有的眯缝眼睛打着盹儿晒“老阳儿”,忙了三季的村民们猫冬啦。
孩子们热闹着村庄的冬天。
●拾柴火
那时家家户户做饭都在灶膛里烧柴草,生产队秋天收下来的玉米秸、高粱秆儿分到各家各户后就成了一日三餐的火力军,可惜这些火力军根本打发不了三百六十五天的一日三餐,孩子们就有了一个任务:找寻候补火力军。初冬时,趁着地没有上冻,孩子们拿个三齿儿、耙子到地里去刨大豆根儿,玉米根儿,一旦谁发现哪块地里有这些宝贝,就忙不迭地叫上同伴儿赶紧去,千万别让另一拨人马知道。孩子们盼着快刮风吧,风一吹,树上的叶子哗啦啦地就都成了候补火力军。当时只有七八岁的我就是那早起“找食儿吃的小鸟”,顶着大风拎个破麻袋到村附近飞机场家属院旁的壕沟里扫杨树叶子,早起锻炼的飞行员看到我冻红的小脸和小手,直说“村里的孩子真能吃苦啊”。最高兴的是娘用我那一麻袋树叶熬出香喷喷的玉米粥。
五十多年过去了,在都市公园里漫步,树叶落满地,脚踩上去发出咔嚓咔嚓清脆的声音,小孙娃捧起一抱金黄的树叶抛向天空,“奶奶,我来个天女散花”。昔日的干树叶今天高兴成了满天的花朵。
●冰的棍儿
那时候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有个柴草垛,一场雪后,草垛里的小柴火棍儿结了一层冰,小棍儿亮晶晶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地抽出结了冰的小棍儿,放在嘴里凉丝丝的,冬天里享受着夏天的乐趣。
●“活报剧”
天特冷时,孩子们的活动就挪到屋里了,记得最好玩的是演“活报剧”。其实,当时孩子们不知道啥叫活报剧,跟着村里大人们的文艺宣传队照猫画虎,几个孩子到我家里,舞台:大土炕,这大土炕结实,孩子们蹦啊跳啊,它一声不吭地和孩子们一起乐和着,大土炕暖和,特别是靠近堂屋灶膛的炕头儿,总是热乎乎的。演出剧目《东郭先生和狼》,小伙伴儿们都愿意演东郭先生,于是几个孩子就“剪子、石头、布”,胜者出演东郭先生,输者垂头丧气地演大灰狼,这时的东郭先生戴上掉了腿儿的老花镜,一只手拿本破书,一只手背在后面,歪着头嘴里“之乎者也”,趴在大炕上的大灰狼不耐烦了,“快点,说词啊”,后来,找出家里的狗皮褥子,演大灰狼的小伙伴儿披上它,在大炕上来回爬,狗皮褥子的毛就一抖一抖的,挺好玩,孩子们又争着去演大灰狼了。
●宣传队
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成立了宣传队。记得有一年冬天,村里要安电线杆让每家每户的电灯更亮。安装队来了,我们的宣传队领了一个任务:进户宣传安全用电知识。等村民们吃完晚饭,几个小伙伴拿本小册子,就到人家屋里“念经”去了,读到不认识的字就蒙过去,遇到认真听的大人就笑我们“功夫不深啊”。念完后,我们会像战士一样“向右转齐步走”。一家一户宣传过来,小册子的字都认识了,高兴了,我们再给村民唱段《红灯记》。五十年后,我在京城一个培训机构,看见孩子们抑扬顿挫地演讲,顿时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要是有专业老师指导,没准儿我能成为播音员呢。感谢那个走村串户宣传的日子,锻炼了说话的胆量,让小小年纪的我们有了自信。快过年了,宣传队又有新活动,到村里“五保户”家做好人好事,“五保户”就是村里的孤寡老人。到了五保户家,我们有的忙扫地,有的忙贴春联,有的包饺子……老人孤寂的屋子一下就热闹了。小手沾着面粉、咧着小嘴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我们,让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那时村里没有电视,孩子们就一群一伙儿地在村子里来回跑,玩跳房子、踢毽子,一起去赶年集。孩子们的活动让冬天的村庄有了生气;一起玩耍、做事,培养了我和小伙伴之间一辈子的感情。
五十多年过去了,依然记得那些冬天好玩的事儿……王金辉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