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在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方面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措施,与新文科建设有着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高校需要适应知识生产模式和学科综合发展的变化,突破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实现多学科协同,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旨在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的“新文科”概念,强调新技术与传统文科相结合,形成文理学科交叉、新旧融合的新格局。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马费成解释:“从总体上看,各门类学科甚至整个科学都是在高度分化的同时,不断走向综合。”在他看来,新文科的提出,正是寄希望于文科的内部融通、文理交叉来研究、认识和解决学科本身、人和社会中的复杂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曹胜高对此表示认同,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试图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将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
在“新文科”背景下,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不断加快,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需要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立足于“新文科”背景,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课程建设中,并通过完善教学体系促进课程思政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从而在培养具有综合性素质人才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构育人目标。传统的课程教学以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育为主,很少涉及思政知识。高校应引导教师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课程性质,根据课程内容,深挖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理念和课程之间的融合,拓展思政课程的教学空间,以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也应当不断优化和调整,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将社会事件融入教学活动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高校还可以整合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和教学案例,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形成资源共享和交流机制,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共享不同专业的知识和思政理念。
其次,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推进跨学科教学。新文科建设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一脉相通,以新文科思维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既可以发挥好文科教育特有的价值塑造和道德培育功能,又可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人才培养能力的不断提升。高校教师应结合信息时代的社会背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教学设备,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对于理解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真实的案例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后再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此外,教师还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并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思政知识竞赛等,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并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理论知识的内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再次,提升教师“新文科”素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导者,要实现高校课程和思政内容的融合,必须要重视教师培训,以增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了解程度,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和教学能力,进而使教师能够在专业教学中自觉融入思政知识,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培育和思想引导,从而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首先,高校要明确教师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主要培训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实际内涵、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等,让教师学会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了解思政理念和课程教学融合的具体方法,通过组织教师深度学习课程思政的相关政策,探究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内容,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不同专业的教师和思政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以便共同挖掘不同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和思政教学的融合;其次,高校还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的特点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思政考核活动,如举办专业课教师思政大赛、专业思政教学能手、思政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最后,高校还需要重视新技术培训,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多媒体教学设施、网络教学设备等,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水平。
最后,完善课程思政质量保障体系,赋能跨学科整合。高校不仅需要结合本校办学理念、专业特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以思政元素与课程融合为主线,优化学科课程结构,还需要结合“新文科”背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考核体系。首先,高校可依据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和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开展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构建开放性、多元化、过程性的考核体系,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考核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日常考勤等进行考核,还要重点考核学生的思政素养、学习习惯、课堂参与度等,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其次,高校还需要创新教师考评方式,将师生互评、自我考核、一对一考核等纳入考核体系之中,以客观公正的方式考核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最后,高校要根据教学成效和教师考核结果,及时督促教师改进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和内容,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人文内涵、创新能力、价值理念的培养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学资源,使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同向同行,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王飞: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