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班级是高校学生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全方位育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后一公里”。班级文化不同于一般性的社会文化,是在班导师引导下、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得到班级成员认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体系的总和,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最为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而言,班级文化包含三个互相作用的层次,位于表层的是以班级形象为代表的、可观察到的具有班级象征意义的行为,中间层次的是得到班级成员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最深层次的是班级精神,反映班级成员共同追求的思想境界和精神世界。因此,着力从班级精神、班级价值观和班级形象三个层面下功夫,推进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发挥班级文化的浸润熏陶功能,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着力塑造班级精神,增强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灵魂,通过树立精神标杆、催生精神动力、涵养精神气节,着力塑造高校班级精神,增强班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从而应对当前过度娱乐化给大学生精神世界带来的集体震荡。
树立精神标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风范,深刻诠释了英雄模范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品质,是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精神标杆。以“精神坐标”为主题,将其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目标,开展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坚定班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复兴图强的雄心壮志。
催生精神动力。班导师可利用重大节庆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团建活动,推动班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在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握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自觉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的火热实践,催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由此激发班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反复锤炼意志品格,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涵养精神气节。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实践智慧,是涵养班级学生精神气节、面对风险挑战从容不迫的重要来源。在班级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困惑,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引导班级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多元化和外来文化侵蚀的区别,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培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身为中国人的底气,进而更加努力积累专业知识、夯实专业本领,在班级内部形成努力奋斗、崇德尚学的良好风气。
着力培育班级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班级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班级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观,不仅反映班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个体需求,还能指导其实践活动,是日常学习生活的目标方向和行为准则。
厘清价值冲突。当前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多元化造就了价值观多元,使得高校思想观念碰撞交锋激烈,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尤其是以“普世价值”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导致大学生陷入价值混乱的困境。班导师要在日常班团活动、个别谈心谈话中为班级学生提供价值指引,帮助班级学生认清“普世价值”的实质是推行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其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提升对多元价值观的鉴别力,厘清价值冲突,做出价值判断,实现价值整合。
明确价值选择。价值选择是班级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发挥班级文化育人功能的必然选择,必须贯穿班级日常事务管理、学风建设、职业生涯辅导规划等全过程,否则班级学生容易陷入价值相对主义的误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构建班级价值观,注重培养班级学生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指导和调整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行为实践,鼓励同一切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做坚决的斗争,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功利主义等价值倾向。
深化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推动班级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阶段,使其真正成为班级成员内在的自觉取向。班导师和班级骨干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思想困惑、难题问题,给予及时的正向反馈,使其能在思想上予以认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以此作为自身奉行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还需要教育引导班级学生充分认识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肩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要为人类进步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以全人类的共同需要、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作为毕生的目标,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着力打造班级形象,坚定大学生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行为担当
班级形象作为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班级精神和班级价值观的形象化表征,对于班级学生的行为具有规范和导向功能,激励班级学生朝班级育人目标努力奋进,还能辐射到班级外部的其他高校成员,产生示范引领作用。为此,着力打造班级符号形象、管理形象、榜样形象,发挥班级形象的号召力、约束力、引领力,强化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定制符号形象。班级符号形象包括班徽、班歌、班旗、班训等内容,是班级本身的独特标识,围绕着育时代新人的目标,展现出班级成员的个性文化、情感态度和精神风貌。班导师在与班级学生商议符号形象时,要以班级精神、班级价值观为基础,融入大学的校训精神,结合专业背景、学科特色,清晰勾勒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形象,促使班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将自身形象与目标形象联系起来,发挥形象的隐喻功能。
规范管理形象。班级管理形象是班导师在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时的具体表现,管理形象的规范化体现为明确的班级发展目标、健全的规章制度、良好的班纪班风、有力的管理措施等,是班级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班导师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纠正班级内部的不良风气,划定班级学生的行为边界,使其逐渐接受、认同并拥护班级制度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将思想和行为都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树立榜样形象。好的榜样是鞭策大学生努力奋斗的直接动力,树立班级榜样形象,打造身边的榜样,以鲜活、真实、接地气的形象引起班级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班级学生学习、效仿榜样形象,外在的榜样形象转化为自我的自觉践行,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和完善行为实践。班导师要善于挖掘和发现班级学生的闪光点,在班级内部形成学习先进、尊重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引领班级学生不畏艰难、勇攀高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作者:王依依,讲师、博士,中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招标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研究”(JDY2301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