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原戏曲在中原大地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转弱的复杂过程。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各个剧种都承载了河南悠久先进的地域文化。河南的文化繁荣离不开中原戏曲,中原戏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河南这片文化的沃土。中原戏曲近年来的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原经济的腾飞与发展,河南的文化产业要想做大做强,离不开中原戏曲的文化支撑。长期以来,中原戏曲已经成为河南的文化名片,就像河南少林寺一样,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文化特色。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片文化的沃土上孕育成就了中原戏曲文化的发展,中原戏曲文化已成为助推中原经济前进的一大文化引擎,助推着河南这艘经济巨轮飞速前进。
中原戏曲,深深扎根于中原大地,是中华文化瑰宝。其特点鲜明,不仅体现在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上,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我们要深入探讨中原戏曲的几大特点,一同领略其魅力所在。
集体创作,乡气浓厚。中原戏曲来源于河南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戏曲中生活化的对白,简单的旋律,生活化的表演,贴近生活的取材,这些都体现了中原戏曲的地方性。中原戏曲主要以反映平民生活故事为主旨,都是老百姓看得懂、有切身体会的内容,这些中原戏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通俗性、易传播性。集体创作、群众参与是中原戏曲的特有的创作方式,甚至很多已经创作成型的戏曲作品在演出后还要征求观众和戏迷的意见,随时随地的进行作品创作和修改,这也是我们会看到同一个剧目会有很多版本的深层次原因,这是戏曲民间创作的特点决定的剧本差异。戏曲创作者的文化生活环境同时也决定着中原戏曲的通俗特征。戏曲作品创作的目的是让广大群众欣赏的,所以戏曲作品的好与坏最终得由群众评判,群众的认可才是戏曲作品广泛传播的价值所在,这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戏曲内容的审美世俗化。戏曲大师祥符调豫剧鼻祖樊粹庭就说过这样的话:“戏曲剧本是写给推车的、挑担的、倒葱卖蒜的和街边小贩的。”
口传心授,灵活多变。中原戏曲是中原地区民间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它的出身已经决定了中原戏曲的民间音乐的属性,中原戏曲的这种属性使得他们与歌剧、歌曲等音乐形式区别很大。豫剧音乐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学习形式多为口传心授并且多为集体传授,一般选择一个教学场所直接进行,当今很多电视节目上仍有教唱戏曲节目,采用的还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模仿。中原戏曲演唱时浓郁的地方唱腔,有效拉近了普通百姓与中原戏曲之间的心理距离。中原百姓通过戏曲故事入情入理、易记易学的旋律与演唱,对社会上的真善美进行宣扬教化,很好的的发挥了戏曲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让广大百姓在娱乐中受到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中原戏曲的形成之初在民间,传播方式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如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不识字不会写字,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影响——无纸无笔,戏曲传承主要依靠师父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所以口头传唱,无曲无谱成为中原戏曲传播的主要方式。因为传唱没有固定的曲谱和唱腔依据,所以学习者经常结合自己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个人喜好加入新的编创内容。但从这一个方面说,中原戏曲的传唱颇具灵活性。
受众广泛,娱乐性强。中原戏曲群众性、娱乐性强,随着它在群众中的不断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剧团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专业剧团数量上的不足,随着这些社会剧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戏曲商业文化,比如在城市里有戏曲广场、戏曲社区、戏曲茶楼等等。在实际社会服务中心,社会戏曲团体和国有戏曲团体一起肩负着繁荣戏曲文化市场、娱乐群众生活的责任。这些戏曲团体以戏曲演出为谋生手段,长期活跃在乡下、城市、厂矿、山村演出,无形中成为了中原戏曲文化的宣传传播载体。他们默默地为丰富戏曲文化,丰富基层百姓精神需要做出了巨大成绩。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戏曲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例如人才断层、经费不足、场地受限、宣传途径单一等问题,我们呼吁政府要大力扶持民间剧团,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着手,让这些基层戏曲工作者为百姓多演戏,演好戏。
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最能代表一个剧种特色的是它的编曲、唱腔和语言,而唱腔的运用必须和曲调以及语言相结合,可以说唱腔是戏曲的灵魂和特色。唱腔是唱法、咬字吐字、声音运用等诸方面的表达技巧。中原戏曲的风格与北方人豪迈粗犷的性格相关,大多以高亢粗犷、庄严大气、跌宕起伏为主。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中原戏曲流派较多,他们都是长期从事戏曲演唱,数十年如一日练下的苦功夫、真功夫。在中原地区比较大的戏曲流派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阎(立品)派、马(金凤)派、张(岫云)派等。中原戏曲和其他戏曲种类一样,都是以唱为主,在唱中让观众感受到戏曲的唱腔魅力,在优美的唱腔里让观众感悟生活的哲理。中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经历的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很多个相当成熟的流派,每个流戏曲派的演唱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共同之处是剧目的唱段比对白的成分多得多,几乎占比整个作品的96%以上,戏曲道白仅是戏曲的点缀,长听戏曲的人都晓得,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现代剧目,都会安排相当多的唱段展示唱腔的魅力,有的个别唱段唱词多达一百多个乐句。例如传统戏曲《对花枪》中姜桂枝的自述唱段“老身我家住南阳地”,乐句竟然多达一百二十句,完全体现了以唱为主的戏曲特点。再例如民间小戏《老于婆劝架》,可以说是“唱”出了新境界,唱出了新高度,戏曲从头到尾全部是唱,没有加入一句念白。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原戏曲一场为主绝不是一句空话。
中原戏曲,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为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因此,要详细探讨中原戏曲对中原文化的推动作用,感受其文化价值所在。
传承中原文化,加深文化底蕴。中原戏曲的形成依托的是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戏曲的初心是描述生活、反映生活、改变生活。中原戏曲剧本创作素材来源于真是的百姓生活,一般可分为传统戏曲和现代戏曲。中原地区的传统戏大都是立足爱国、忠义、孝道等进行创作表演,现代戏曲大都是立足新农村建设、党的好政策、好干部、自主创业等方面进行创作表演,中原戏曲作品的创作与表演时刻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和主旋律,轻松自然的通过优秀的戏曲作品把河南的优秀先进文化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崔兰田、樊粹庭、常香玉、马金凤等老一辈豫剧艺术家为中原戏曲的发展传播及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些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尽忠报国的穆桂英”,这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和剧情无形中加深了人们对河南文化的了解、对河南人的了解,充分体现了河南人讲忠义、重情义的中原品质。戏曲本身的职能是文化传播与创新,决不能只从审美的角度审视戏曲,戏曲已经无形中成为宣传河南、推动河南,引领河南经济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展现河南形象,推进戏曲文化建设。豫剧是河南各地、各流派中最大的的一个地方流派,它产生在河南,发展在河南,繁荣昌盛还是在河南,它的流行传播与繁荣的源泉是河南文化,植根在中原这方沃土,土壤里有其生长发展所需的所有文化营养,所以豫剧一直保持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时刻展现传播着中原优秀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河南文化强省文化富省的发展战略贡献力量。保持豫剧创作特有的地方艺术特色,持续走传统戏曲与中原优秀文化精神相结合的路子,讴歌新时代新生活,将新时代的河南精神、河南战略引入现代戏曲的创作当中,将新时代河南人的精神风貌通过戏曲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并将文化传播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营造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的新局面。为进一步实现河南戏曲文化大省战略,凸显中原戏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贡献智慧和力量。
丰富地方戏曲文化,幸福一方百姓生活。豫剧是中原地区的一张靓丽名片,长期受河南地域文化滋养,为河南百姓的精神家园增添了很多的乐趣和情趣,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很好的起到了文化调节剂的作用。遍布在城市乡村的各级各类戏曲文化大舞台就是很好的证明。另外,城里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庙会文化都离不开戏曲,戏曲已经成为河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就像民间流传的“三天不吃盐也要看崔兰田”一样,体现了百姓在娱乐之中能够提高幸福指数。如果你是一个细心人你会发现,在中原地区的大、中、小城市和县城里,公园、广场、河边、等公共场所,时常可以看到自得其乐的群众戏曲团队,他们三五成群,一套简易的话筒音响和两把弦子就可以完成演出,即使没有服装道具,周围也会围观好多群众,他们在欣赏的同时也在跟唱学唱,甚至有的热心观众转眼就上台成了演员。例如郑州人民公园的小广场、碧沙岗公园的北大门、紫金山公园的山坡下经常有好几个固定群体在同时演唱; 又如滑县西湖广场和古街,每天早晚都有十多名豫剧爱好者自发组成的乐队和演员在那里演出。社区文化是一个城市百姓文化的缩影,近些年,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和政策支持,各类大大小小的豫剧社团纷纷走进社区,为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服务。节假日或谁有喜事庆祝,大家就会简单布置个舞台,豫剧名家名剧名段节目便都可以搬上舞台,因为在河南人人都会唱几段豫剧。在社区演出,演员即观众,观众即演员,他们相互熟悉,相互了解,交往沟通没有任何障碍,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团体意识,有效提高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搭建根亲文化平台,传播中原戏曲文化。“河南戏曲文化周”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河南人赚足了存在感、满足感以及戏曲文化自豪感。让河南以外的观众得以近距离的通过戏曲文化了解河南,进而了解河南人的坚毅、善良和好客。还有就是通过范军的《河南人爱说中》小香玉的《河南人》把河南人的直爽、好客、勤劳、勇敢通过戏曲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外界对河南人的误解,就像小香玉《河南人》里唱的“黄河涛涛流不尽,孕育了我们的身躯中原魂;普普通通河南人、踏踏实实河南人、不畏艰难河南人、侠肝义胆河南人;文明灿烂历古今,锻造了我们的胸襟精气神,这就是我们河南人”。以及范军的《河南人爱说中》都极为准确的把河南人的光辉形象和河南人的文化传播了出去。再例如,河南豫剧通过《犁园春》走进了我国宝岛台湾,中原戏曲的艺术魅力无形中加强了海峡两岸群众的相互认同感,促进了两岸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一个崭新河南形象迅速走近台湾同胞的情怀,让台湾同胞听到了故乡的乡音。2006年,河南豫剧到悉尼和南美洲进行了多场演出,让外国朋友感受中国文化感受河南戏曲文化,这些做法都为河南戏曲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贡献了力量,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对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以及中部崛起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花大力气选拔培养素养全面、有戏曲情怀、统筹协调能力强的戏曲全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大对中原戏曲发展创新的投入和鼓励,让传统的中原戏曲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践行“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优先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作者:孙辉,郑州师范学院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