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帮助高校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职业观,确立职业理想和生涯目标,科学设计未来,促进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2007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理论课程体系,以期服务于大学生就业。2017年,《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精准就业指导服务。2023年,国内高校毕业生大约1158万,在当前复杂环境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探索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原则和路径就显得极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大多基于就业为目的,旨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但在执行国家政策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实证研究的深度挖掘,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职业生涯规划精细化、全程化体系研究。该部分研究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精细化职业指导”、“全程指导体系”等关键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主流,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把择业、职业、专业化、创业指导体现在大学生活的全程,将体系功能精细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服务,从而提升职业生涯指导的持续化和实效性。目前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有待完善,社会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建设工作总体评价不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学者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精细化、全程化体系研究关注较多。
职业生业规划市场倒逼、平台多级联动研究。该部分研究主要体现在“倒逼机制”、“就业市场”、“用人单位”、“企业”、“金融危机”等关键词。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内就业市场萎缩。2008年《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促进就业工作方针。市场倒逼强化就业压力,推动高校内部改革,促进学科优化与整合,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多平台合作。我国整体经济面貌决定着就业市场、多平台联动一直是该领域研究不变的主题。
职业生涯规划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该部分研究主要体现在“择业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忠诚”、“就业困难群体”、“自助能力”、“帮扶策略”等关键词。在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为调整部分大学生存在的就业认知偏差,应该注重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价值观变化,探索其内在原因。通过高校及各方力量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未来健康成长是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趋势的分析和展望是一个系统化的研究过程,既要具有前瞻性,又要具备客观性。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态势对该领域研究人员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演化路径视角和关键词突现视角分别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发现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前期研究主要倾向于职业生涯规划理想信念、职业价值观的等,后期转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等本体论开展研究,过多关注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中的显性问题,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方面的深层研究,基于实证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少。
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近10年来的关键词主要包括:金融危机、校企合作、创业教育、就业质量等方面。2017年,《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更加注重按照社会需求塑造学生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改善就业环境的重要途经。在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市场运作化的今天,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本人实际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就业基础,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路径。提高就业质量和实行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主要前沿。
全面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的人生规划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
树立中国特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注重内涵建设。相比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言,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年来基础理论研究有下降的趋势,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领域起步较早,相关理论及规划体系较为完善,研究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我们应进一步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注重和加强本质研究和内涵建设,在借鉴吸取国外优秀职业生涯理论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概念、内在价值等进行本质探索,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研究。
构建系统化、多元化、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注重实践。一方面,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期研究主要倾向于职业生涯规划理想信念等,后期主要倾向于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等本体论开展研究,过多关注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中的显性问题,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方面的深层研究,基于实证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高校之间相互关联和研讨较少,因此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大数据样本不多,理论实践性不高,另一方面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侧重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体系,比较单一,无差异化和个性化研究。相比而言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主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的个性化特征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探索为研究主线逐步推进,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机构较为密集,机构之间有较多联系,以质量、技术、信念、训练等方面研究凸显,基于此,我们的职业规划应以大数据时代发展为背景,注重实践,构建系统化、多元化、个性化体系,通过考察实践、交流访问、调研、座谈、“互联网+”等多手段进行调研,运用大数据进行样本分析,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观,以期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做指引。
我国应树立中国特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注重内涵建设。同时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微观理论研究上亟待加强,研究途径应重视对人的规划,从个性化及差异化方面进行研讨,不断推进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践发展的提升。
作者:黄煌,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马力,湖北大学讲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划课题“研究生实践育人与就业价值引领协同机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