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3年6月,中央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其中,对于“第二个结合”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入阐释,凸显其重大价值。“第二个结合”的明确提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的新自觉,彰显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深刻体现了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新风貌,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提供了新视域。
新时代以来,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先导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推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那么,形成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能在工业文明、智能时代仍然保有强劲效能,其能指和所指仍可融入新时代高校德育和思政课呢?“第二个结合”为此提供了明确而深刻的答案,正如:“‘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 ‘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在价值指向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同样,“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德育的核心与灵魂,在价值向度上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旨归也具有内在的耦合性。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立场和目标,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时代新人。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必须紧紧依托高校思政课这一主阵地、主渠道,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真正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在能量,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彰显文化主体性,坚持价值引领,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第二个结合”深刻表达和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共同体”所有成员的所思所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推动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首先在于增强文化自信,凸显文化主体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眼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充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对原有的概念、范畴、事件、人物进行审思与重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使其真正成为文化生命体,具有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生命力。在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转化与融合,促进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发展。
其次,立足时代发展,开启创新空间,更新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论断为我们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创新表达形式提供了新遵循。一方面,坚持“三尺讲台”的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形式、新话语。在保证课堂学理性的同时,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从理论阐释、价值指向、话语体系、方法选择等方面时刻关照传统文化,比如在理论阐释和话语形式上,就可以将“小康”与中国式现代化、“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知行合一”与实践论、“三不朽”与中国精神等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智慧,增强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注重“第二课堂”的拓展与运用。有效利用学校在地的传统文化氛围场域和重要传统节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接生动多元的线上文化平台及其衍生的丰富数字资源,开展主题观览、情景还原、互动体验等沉浸式教学环节,让文物与史料讲述中华故事,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践中有形有感地产生情感和理性的双重共鸣,从而有效实现融入。可以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从而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政课更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
最后,深化规律性认识,顺应科学规律,探索融合发展视角的教育方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还应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第二个结合”正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只有顺应科学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切实有效的融合,并发挥最大的效能。就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既有自身发展的独立性规律,又受到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和再反馈,具有既坚守本根又历久弥新的品质。对教育者而言,要科学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思政课自身教学规律、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特征与接受习惯,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学相结合,在润物无声中促使学生自觉增进对中华现代文明的情感认同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就思政课而言,应始终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基本规律。“八个相统一”指明了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目标方向,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唯有立足于这个重要原则,才能进一步探索两相融合的具体教育方法。总之,要在适应以上几方面的科学规律,在融合发展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结语
“第二个结合”创造的时代成果之一,就是让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发展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造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文明的底气和历史的自信,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的出场深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理论逻辑,拓宽了提升路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必将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新机遇,擎画新蓝图。
作者:曾红宇,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帅嘉,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坚持“八个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JYZD19043)。
当日,一场以“精致与浪漫”为名的巴洛克室内乐经典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音乐会由管风琴、羽管键琴演奏家、教育家沈凡秀及中央音乐学院师生组成的清馨巴洛克乐团演奏,带来包含亨德尔、维瓦尔第、巴赫等大师作品。这场音乐会是国家大剧院2025五月音乐节的演出之一。5月1日至25日,以“乐彩纷呈”为主题的国家大剧院2025五月音乐节呈现27场中外音乐史上的室内乐经典作品演出,展现室内乐的传承与创新。
“五一”假日期间,位于新疆鄯善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吐峪沟村吸引不少游人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