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刘凯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年历史经久不衰,其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更牵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发展。新时期,文化自信已然成为民族软实力,尤其是青年学生更要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理解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英语作为一门跨国交流通用语言,承载着大量的外国文化,大学英语是学生高等教育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其具有明显的人文特点,因此,高校开展英语教学首先要立足文化自信,将民族文化与英语教学相融合,才能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能力,培养好新时代有志青年。
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学习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英语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文化性的通识类语言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书写和阅读技巧,具备一定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跨国文化交流能力。英语作为文科类课程,强调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最重要的是文化素养培育。我国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文化认同教育,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理解中华民族文化,提高译解能力,为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和跨国交流服务。因此,大学英语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文化认识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精神,推动民族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学生文化自信心,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千年繁衍至今,主要是因为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不断传承,民族精神刻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血液当中生生不息,这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财富。从诸子百家到百家争鸣,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始终贯穿其中,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大学开展英语教学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将传统优秀文化引入其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语料。将传统民族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更加坚定自身的民族信仰。同时,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革命先烈为民族传承做出的不朽贡献,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学习中认识民族文化的特点,更好地理解英语学习的重点和方向,进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英语沟通、写作、理解技巧,具备跨国交流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跨文化交流学习者。跨国文化交流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交际行为,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在国与国、人与人的交往中,必然会出现跨国文化交流的现象,在交流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文化,更要重视民族文化学习和传承,从而达到跨国文化交流失衡的目的,在交流中将民族文化引入其中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和传播,有助于增进交流彼此的感情,加深彼此的认识。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从大学英语教学角度来看,英语教育并非简单地培养学生翻译能力,而是通过大量的语法、单词、语境学习,逐渐培养学生跨国文化交流能力,其内在是以文化与知识的互动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思维能力,是一种文化与知识的双向互动。如英语单词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对单词的含义进行记忆,掌握单词的标准用法,还有掌握在不同语境中每个单词的引申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语言文化和区域文化特点,针对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同一单词的不同含义,尤其在多民族国家,同一单词可能有着截然相反的理解。此外,文化与知识的互动中要突破传统的理解思维,不能被固定搭配或固定用法束缚,语言与文化不能分割,要灵活运用思维思考不同的文化环境如何进行畅通交流。
大学英语教学还要注意英语知识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既要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丰富课程内容,在文化与知识的联系中建立现代化英语教学体系,促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培养其探索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辩解能力,尤其在当前复杂的国际交往背景下更为重要,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在加强文化与知识联系的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嵌入式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形成文化自信,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提供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
语言学习的最终方向是实践,英语课程设置的初衷也是培养翻译专业类人才,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与英语知识的具体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认识,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体系当中,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对文化的认识,强化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始终坚持实践性,将民族文化与英语知识联动应用,在教学中进行内容转化,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要最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可以精准地分析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国语言交流。
英语教学要注重实用性和文化性相结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通过情景模拟、文化融入等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文化自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认同,需要由内到位引导学生逐渐建立,因此,要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景当中进行理解。如用情境模拟法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认识和体会传统文化,形成知识与文化的互动。情景模拟教学将现实与情境紧密相连,拓宽了文化的宽度,增强了英语教育的延展性,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得抽象知识具象化,让学生更便于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情景模拟的主体要始终围绕既定课程安排,以规定的英语教学内容为主线,设立多种情境,拓宽学生思路,带动学生进入情境捋清课堂教学脉络,理解课程重点和要点,掌握基础知识,并将民族文化与英语知识进行融合转化。在情境设定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尊重学生想法和意见,尽量选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情景进行模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自主力,从而提高专业能力。
将文化自信融入英语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破解常年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载体,创建一种契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让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英语教学模式发挥作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魅力,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在坚定自身民族文化信念的基础上,科学、理性学习英语,加强文化与知识的联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从而提高文化自信。要注重文化发展,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转变学生学习理念,选择与高校学习阶段学生更匹配的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要重视文化与英语知识的联动性,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掌握英语交流、书写等实际应用能力。如可以鼓励学生组建英语学习社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行组建,也可以由英语教师、思政教师和传统文化哲学教师共同引导组建,形成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学习型团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可以共同探讨古典哲学、民族文化和民族发展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突破传统教学束缚,以更自由、更开放、更包容的模式进行开拓式学习。
数字化教学是教学体系改革和发展的最终方向,尤其在高等教育当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引进电子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英语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如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搜集和下载各类传统文化与英语高度融合的教学资料,将资料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教学平台向学生发布,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线上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为学生创建语言交流环境,可以与学生线上用英语共同探讨传统美德或文学典故,也可以创设固定场景分角色扮演进行语言训练,通过搭建多种类型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英语之间联系的认识。如进行“Folk Custom”(民俗文化)教学,教师先通过线上提前发布教学任务和重点,让学生提前自行理解和准备,在线下课程重点讲授知识难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课后将课程重点上传至教学平台,并上传其他优秀的相同教学资料,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围绕课程主题设定项目作业,让学生进行复习和探索,学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共同研讨学习;最后以汇报、演讲、交流的形式分享学习见解,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高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注重优秀品质的培育,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把握文化自信的切入点,教学中要将文化传承放在首位,要在牢固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信仰和文化自信前提下开展英语教学,要正确定位英语教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积极的高素质跨国文化交流人才,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让学生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哲学教育的力度,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心。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是现代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国家文化发展、增强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文化自信意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能力的必然选择,教师要多维度、多角度探索民族文化精髓,将培养语言能力和树立文化自信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文化与英语知识的双向互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作者:刘凯,湖北医药学院讲师。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POA视域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 项目(编号:22Q14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