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季云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究竟该从哪儿开始给孩子讲中国历史,家长们当然很关心。
《三字经》是从伏羲传说讲起的。
首先出场的是五位远古帝王:伏羲、神农、黄帝和尧、舜,并称“三皇”“二帝”,因尧舜“禅让”传位最为人称道,于是,称那个时代为“盛世”。
说到中国历史源头,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三皇五帝”。但“三皇五帝”究竟指哪些人物,历来说法不一,反映在蒙读课本里,也是各有各的表述。《三字经》是这个说法,《千字文》又是另一个说法,但它们都以伏羲传说为源头讲古史,这大概是受了《周易·易传》的思想浸润。
孔子晚年痴迷《周易》,作了《易传》,其中分别叙述了伏羲、神农以及黄帝、尧、舜这五位上古王者的事迹。
他说包牺氏(即伏羲氏)是上古神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始作八卦”。是这位“古者”从大地上勇敢地站立起来,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地,看风、雨、雷、电,看山、川、水、泽,然后再看看自身,开始思考天、地、人“三才”这样的大问题,他以“八卦”这套特殊符号来沟通天地人,贯通神奇光明的德性,类拟天下万物的情态,开始以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来解释客观世界。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又说神农是伏羲以后的又一个神人。“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孔子分三个大时代讲述传说中的古代五位先王,这一观点很可能影响到了先秦诸子,也影响到汉代的司马迁。
写《史记》前,司马迁把一般人能读到的经典文献和一般人接触不到的秘藏文档都读了,年轻时曾壮游天下,广泛见闻,深度考察先人遗迹,深入民间搜集一手信息,不过,动笔写历史时他产生了困惑:“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他不确定那些“古者”的事迹,究竟是神话传说还是真正人的历史,因此,他的理想是要“究天人之际”。
哪儿是“天人之际”呢?
他从颛顼帝这儿找到了一个切入点。颛顼曾命“重、黎”二人,一个管住天,一个管住地,绝天地通,切断普通人与天地交流的路,人归人,神归神。重和黎完成了任务,二人后代“羲、和”又按尧帝的命令“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不使“九黎乱德,民神杂糅”。而“九黎”,就与黄帝时代连接了。
一般认为,在黄帝的时代,黄河流域分布着不少部落。传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征服了炎帝部落,然后,黄帝送给炎帝部落的人衣服,教他们养蚕、认字;炎帝送给黄帝部落的人草药,帮助他们治病,教他们耕种,从此两个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那时,东方有九黎部落,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族在逐鹿决战,最终战胜了九黎,稳定了部落联盟秩序。设“绝天地通”之职,从颛顼到尧、舜,直至夏、商,一代都不缺,由重黎二氏世代掌管。
司马迁探究的“天人之际”,实是他心目中人类文明史的开始,黄帝以前的古史“不可得而谱”,伏羲也好,神农也好,带着半人半神的色彩,但他也相信孔子之说,因此《史记》将古史传说定格于“三皇”之末与“五帝”之首的黄帝,从此,“三皇五帝”传说体系从《史记》问世基本定型。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甚广,老百姓耳熟能详,其中也蕴藏着中华民族早期生产生活的丰富细节。
伏羲氏“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他把从先祖传承下来的生活经验,加上自己对蜘蛛织网现象的观察,顿悟出“纲目相连”的法则,由此发明编结绳子的方法,制成罗网,教人们围猎、捕鱼。恰好,这与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渔猎活动可相对应。
神农氏的功绩,则是砍削树木制成耒耜的耓头,揉弯木杆制成耒耜的曲柄。“耒耜”用来翻土,靠脚踩,将下端“耜”刺入土中,然后用手操纵曲柄“耒”以翻掘土壤。据说“耒耜”是我国古代最原始的纯木制翻土农用工具,神农因此被称为农业的始祖。他还“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发明了医药。神农传说被认为反映的是中原地区的农业起源,这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事了。
关于黄帝,更是被大书特书的。钱穆说,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
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氏,在位时修行德业,励精图治,整顿军旅,安顺人民。传说他还发明了历法,确定四季,制造车船,铸造铜钟,和以五音,演奏音乐,发掘铜矿,创制官职。他治理下的时代,“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黄帝时代被古人视作臻于至治的理想世界。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大抵可以从黄帝算起。
按照《史记》记述,黄帝之后,经过颛顼和帝喾,就到了传说中的唐尧、虞舜的时代。那是中国古人心目中对政治文明的最美好想象。
尧是今山西临汾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贤能节俭,深受拥戴。年老时让邦国内的“四岳”推举继承人,经过推荐考察,他把首领之位传给舜,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舜是山西西南蒲坂一带部落首领,传说他孝母悌弟,继位后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尧、舜时交接首领之位有“禅让”的故事。传说尧老年时传位于舜,舜老年时又传位于禹。“禅让”其实是一种部落邦国盟主的权力转移和交接,当时邦国林立,号称“万邦”,尧、舜、禹都是各自邦国之君,又先后担任中原地区邦国联盟的盟主,“禅让”“传贤”的盛德之治被史籍一再赞颂。
今天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说到中国早期社会盘古开辟、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画卦、神农尝草的传说,并说:“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这是历史学家慎重使用文献资料,大胆科学充分地利用“新而又新、真而又真”的考古资料得出的结论,“北京猿人”头盖骨和“山顶洞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以及劳动工具“穿孔骨针”的发现,使得中国古史可以上溯到传说中的“伏羲氏”、“燧人氏”甚至“有巢氏”时代,把“殷周及其以前的古史从神话的霉锈中洗刷出来”,从神的历史还原为人的历史。这本《中国历史》(义务教育七年级人教版)教科书,图文并茂,字字珠玑,一页一页翻过,感觉满是厚重。
《周易》中的“古者”,《史记》称作“帝”,《三字经》称“皇”与“帝”。尊他们为“皇”,是说他们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从圣殿里长久地发光,映照进无数自强不息的心灵;称他们为“帝”,是说他们就像创造和主宰宇宙万物的天神,开天辟地,开物成务,创造文明,造福万民。结合现代人考古成果来看,《三字经》从伏羲传说讲起,倒是切合了“考实录”以至“若亲目”的提法,宋人治史,一如孔子和司马迁,果然严谨,在笔者眼里,还很有先见之明的。
五六岁、七八岁的孩子,天真无邪,纯然一片至诚,有如上古圣人般“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当听闻那些奇伟瑰怪的传说故事,孩子们大抵不会去分析伏羲、神农、炎黄、尧、舜是人、是妖、还是仙,而是更可能会相信古代中国的那些“皇”和“帝”是了不起的大英雄,为人类做过巨大贡献。等他们渐渐长大,有朝一日游览伏羲古庙、神农架、黄帝陵,或者走近尧、舜故里,想必即便是对着后世人造的遗存,也定会非常感动吧。
诚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