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志气、骨气、底气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格局,是中国人精神气节的全面彰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作为国家的未来、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在精神气节上积极展现中国人的青春风采。
一、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要义
志气与理想相联。中国古代思想家、仁人志士对志气的精神动力及其在成大才、成大事发挥的重要作用方面有充足的体现,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的“人皆可为尧舜”,刘禹锡的“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都表达了他们立志成事、踔厉奋发的决心和勇气,强调了立志是为人、处事、研学的重要环节,把志向看做是人生谋求发展、事业谋取成功和学识谋获增进的重要精神力量。
骨气与意志相联。中国自古以来不仅倡导人要立志,而且强调人要有刚强不屈的骨气。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了为实现人生的志向和价值要像天地运行一般自强不息,以刚强不屈的气概、坚强的意志坚守志向,保持铮铮铁骨气节。
底气与实力相联。对于个体而言,底气来自于自身实力,如广博的知识视野、高超的专项能力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底气来自国家实力,如坚强的领导核心、国家发展成就等。近代以来,国人饱受欺凌,国家利益损害严重,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战胜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中国以全新面貌走向世界,人民的底气和信心不断提升。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应当具备的精神气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依存、紧密联系,核心是增强做中国人的归属感、自豪感。志气是增强骨气和底气的目标引领,骨气是增强志气和底气的精神脊梁,底气是增强志气和骨气的实践基础,三者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就是围绕“大学生”这一鲜明主体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通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营养滋养,有目的、有计划、科学的、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志气、骨气、底气培育,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意志、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必要性
其一,增强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是应对当前社会泛娱乐化的现实需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微博”“抖音”“小红书”“快手”为代表的娱乐软件成为人们主要娱乐方式,导致社会逐渐泛娱乐化。引起部分大学生对学习、科研、艰苦奋斗精神不够重视,轻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时,互联网上的一些群体和现象,如“富二代”“网红”“名媛”等生活群体表象,也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构成挑战。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长期存在,将导致思维固化,引发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处事方式带来负面影响,打击他们的精神状态。必须关注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其二,增强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通过党的精神谱系教育、奋斗历程教育、革命文化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认知、明确志向,涵养民族气节,引导大学生明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大德,践行社会公德,严明个人私德;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成长成才,促使其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加紧提升自身实力、专业本领;有利于锤炼大学生意志品格,引导其直面挫折挑战,以较好的自我调控力调节自身情绪、调控心理压力,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有利于大学生在报国报民志向的引领下产生强烈的积极进取责任感,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踔厉奋发。
其三,增强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是加强文化传承的时代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志气,有“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意志,更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之情,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必须要深深驻扎于文化深厚沃土中,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促进文化的继承发展、守正创新,使大学生能够把蕴藏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精神气节传承下去,使其永远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路径
其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享集体记忆,深嵌民族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不仅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应充分挖掘传承包含“志气、骨气、底气”的文化元素。中国传统农具、手工业的发达和完备,显示了东方大国高度的农业文明,体现了古代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志向。《尚书》《天工开物》等历史文献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证据,记录了古代人们关于“志气、骨气、自信”的许多思想和智慧。精细的纺织布料、烧制的陶瓷、以传统乐器为代表的各类精美工艺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精致宝贵的财富,它是先民们孜孜不倦地丰富想象力和创作的结晶。春节、中秋等传统民族节日,《满江红》等传统诗词歌赋,精忠报国等传统人文典故,这些精神方面的传统文化资源,包含了深厚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文化内涵,在各个层面上都积淀着古人的爱国情怀、奋发励志、顽强斗争等精神品质。高校应充分发掘和整合这些文化要素,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中华经典书目诵读大赛、礼仪文化体验馆,包水饺、赛龙舟等活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自己的理想抱负,提升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依恋与归属感形成。
其二,在革命文化中学习先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建立的优秀文化,它反映了革命前辈们崇高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人格道德情操,包含了一种高昂的精神力量和深厚的教育价值观,为培育“志气、骨气、底气”提供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教育与教学资源。高校应主动发掘、运用这些资源。可以开展红色研学参观历史遗址,如中共一大会议遗址、遵义会议遗址、革命伟人故居、革命遗物等,身临其境体验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革命胜利,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最直接的证据,镌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轨迹。利用党课、团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讲好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内涵,讲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学唱《黄河大合唱》《我的祖国》等歌曲,组织观看《开国大典》《觉醒年代》等红色电影。通过蕴涵无限思想力量的文化资源,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一代又一代革命前辈为信仰而战,为真理而战,为革命而生的高尚精神,给予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斗争意志,厚植信心底气。
其三,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明确前进方向,凝聚社会正能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探索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体现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新时代进一步发展繁荣,凝聚了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文化资源既包含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等重要思想精神,也包含体现行业价值理念的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教育家精神,以及在新时代中涌现出来的张桂梅、袁隆平等先进个人和先进团队。当然,也有《山海情》《我和我的祖国》等影视作品,以及引导青年大学生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要加强对为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的先锋人物、模范团队的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比如组织学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事迹活动。通过媒体平台开展暖闻热评、点赞中国等活动。通过拍摄《我的校园文化》微电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视频、“向功勋致敬”微课等,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网络作品的创作竞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凝聚新时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作者:刘杰,聊城大学辅导员。本文系聊城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研究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