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非遗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辉煌见证,是历代先辈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瑰宝,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通识和精神支柱。它包括了传统工艺、传统音乐、传统戏曲等重要的民族文化精髓。这些非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方式,极具保护和传承价值。通过学习和传承非遗,我们能够在理解和感受历史传统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文化,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而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具备中华民族正确的审美观、欣赏力和接纳美的过程。将非遗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化的独特之处,通过学习和演绎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中的经典技艺、创作精神和艺术精髓继承和发扬下去,通过创新融合,使其与当代社会相融新生,从而得以合理的延续、更好的发展、以致新的繁荣。
“兴非遗传承,行美育之道”是一件极有意义的文化振兴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蔓延,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产生举棋不定的变化,民族文化的道德标杆并没有降低,是审美教育跟不上个体价值观念的发展。在文化交融的浪潮中守住根本,遵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特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正统的民族情感即是“美育之道”。“兴非遗传承”是对文化传统保护和继承的重要手段。通过非遗传承,可以使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促进个体和社会的美育成长。深入探究非遗传承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通过非遗与审美教育的结合,在传承中洗礼、受教和弘扬,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美好情趣和审美能力,关注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并审慎对待,从而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进步的社会。
首先,非遗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形式,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艺术特征,每一个经典的传承艺术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人文,就如同唐诗中边塞诗展现出的雄浑豪迈,是因唐朝时期构建的“世界帝国”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以及当时人们对建功立业的宏伟表达;宋词中的家国情怀是因当时宋、辽、西夏、吐蕃、金等各个政权相争,社会乱象引发艺术创作对生活、生存的表达。传世经典亦是穿越时代的艺术缩影,反映时代变迁中的审美特征! 非遗中的传统技艺、音乐、戏曲等,都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可以为审美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和学习体验,感受到非遗中蕴含的传统美学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
其次,非遗可以为审美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非遗及其作品在历史长河中饱受洗礼,发展过程中顺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具备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和价值观念,揭示着真、善、美的内在规律和外在显现。在现代社会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素材通常较为单一,多以课本教材为主,缺乏可塑性和多样性。非遗传承文化则可以为审美教育提供更具实践性的教学素材,包括传统绘画、工艺、音乐、舞蹈、戏曲等,这些都可以为审美教育提供更多的创新教学模式并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例如,可以将非遗融入美术课程中,让学生通过绘画相关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非遗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组织“非遗”主题的创作比赛,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来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产生较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再次,非遗与审美教育的结合可以促进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曾经的非物质历史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成为“遗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正面临被冷落、遗失,甚至是将要亡的境地。很多民间传统艺术正由着老艺人们的离开而逐渐淡出视线,其生存现状十分堪忧,其蕴含的艺术价值和认同感也大不如前。审美教育则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途径。非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需要个体和社会共同努力去传承和弘扬。通过非遗与审美教育的结合,以传统文化价值观推动审美教育的发展,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和文化的繁荣。
非遗传承不仅仅是传承技艺,更是传递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非遗传承构建理解和珍视传统的文化通道,在传承的过程中,传承者会尊重前辈的智慧和劳动成果,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传统。他们会虚心学习、继承并发扬前人的技艺和经验,同时也会对不同的文化传统持有包容的态度,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传承者在反复练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是对文化传统的坚守和珍视,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感。同样的,非遗传承者通过将传统技艺传递给后人,也不仅是传授一种技能,更是传递一种情感和人文关怀。他们希望通过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情感共鸣,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结合当代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之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这种创新和发展的意识使非遗传承得以与时俱进,保持活力和生命力。同时也能够为当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为此,一方面要加强非遗传承的教育培训,将非遗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培养具有高水平的艺术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出更多的文化传承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创新,使传统艺术具有更广阔的表现形式和更强的吸引力。以传统文化为媒介,推动美育教育与“非遗传承”协力共进,“兴非遗传承,行美育之道”为传统艺术的永续发展做贡献。
作者:谷穗,湖北民族大学,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