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广大教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更应该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全体共产党员常修常炼的终身课题。辅导员作为党员群体,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追求远大理想,心中铭刻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转化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加倍努力,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工作全过程、融汇在辅导员事业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在成就“大我”中升华 “小我”,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至诚报国的栋梁之才,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厚实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道德示范、道德引领是广大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而必须坚守的要义。教师的“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以及思维情感、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操守对学生都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极大影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始终坚持师德为上,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断厚实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自觉做到修身修为,像孔子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像王阳明那样“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对学生来说,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的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辅导员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文明有礼作为道德修养的价值底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在工作中用自己的学识、人格、阅历、经验感染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把对事物的见解和看法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锻造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遵循教育规律,根据不同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特点、天赋潜质、情绪表达方面的差异进行个性化引导,以启发式教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每一代学生也都有自己的特质和特征。新时代的辅导员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逻辑,运用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发展变化,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教学中要将普遍性大众化的教育与差别化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避免“填鸭式”“满堂灌”,通过游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提高课堂等方式提升课堂吸引力。在工作中将教育效果提升的目标追求与学生诉求拓展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如何看待事务,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化解难题,当学生出现疑惑、彷徨或失落而迫切需要鼓励、指导和帮助的时候,辅导员应该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通过科学管理、真诚服务和因材施教,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帮之以义的育人效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坚守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教师能否担当育人责任,能否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关键就在于教师自身理论积淀、业务能力是否过硬,是否有扎实的学识。教书育人必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自身硬的教师,才能从事教育这项“打铁”的工作,才能满足“打铁”所需要的各项条件,才能打好铁,出好铁。广大辅导员要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树立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精神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读书、教学、科研中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拓宽知识领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和知识,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体系,以过硬的知识储备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在网络时代,各种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为适应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形势,辅导员还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培养崇尚求真务实和创新创造的思维品质,在深耕学问丰富学识的基础上扎根本职工作,开拓新思维,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活水,敢为人先,勇立教育改革创新潮头。
秉承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爱心就不能成为好老师。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必定是秉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之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真诚之心投身教育事业,用善意的爱去教化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对于辅导员来说,学生从进入校门之日起,最早接触认识的就是辅导员,是最早的相识、最长的陪伴、最贴心的关怀,最受学生认可和接受。辅导员在工作中所呈现的品质和境界,在学生心目中就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高度和厚度。辅导员必须要有仁爱之心,为学生提供生活关怀,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以“家”的温暖、“父母”的姿态,走进学生生活,在心灵上走近学生,深入学生一线。以家庭经济困难、择业交友、宿舍矛盾、危机事件等具体问题为抓手,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困,化解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情感心灵上的纠葛、交流处事上的短板,在关心、帮助学生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切实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关怀。
勇担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弘道是教师的重要使命。胸怀天下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时空观、世界观和政治观的体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历代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塑造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辅导员应坚持运用好胸怀天下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引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际事务。同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辅导员要在思政工作中赓续传承、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挖掘文化价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新时代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新征程上,高校辅导员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厚实道德情操、锻造育人智慧、坚守躬耕态度、秉承仁爱之心、勇担弘道追求,以教育为志业,做学生前行的引路人,努力成为“大先生”,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