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女排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具有丰富的理念内涵和深远的价值意蕴,在新中国体育史和体育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给高校体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提供了鲜活素材、带来了深刻启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高度重视女排精神之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善于从历史之维、理念之维和现实之维中汲取思想营养、挖掘育人元素、探索发展路径,以精神之力筑牢体育人才自主培养根基,推进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从历史脉络中把准女排精神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
历史脉络是价值生成的重要源泉。女排精神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几经磨难、不断探索、共同缔造的伟大结晶。其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以学塑形阶段(1949—1966年)。彼时新中国百废待兴,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1954年中国女排组建,通过引入前苏联排球的教学与训练的理论与方法、植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借鉴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的严格训练方式,逐渐形成了中国女排“三不怕”“五过硬”“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女排精神面貌和训练水平发生质性变化,整体实力逐渐进入世界前十水准,全队上下那股奋发图强、为国争光的强烈愿望喷薄而出。
低谷蛰伏阶段(1966—1976年)。女排国家队遭遇临时解散,方向转为着力加强地方和军队排球队建设,全国女排训练一度停顿,实力跌出世界前十。直到1972年,中国女排开始重整旗鼓,恢复训练秩序,典型事件便是1972年国家在福建漳州建立排球集训基地。这期间,锤炼了女排精神中低谷蓄势、不屈不挠、发愤图强、永不放弃的成长基因。
孕育成型阶段(1976年至今)。1976年6月,中国女排重组,在众多优秀教练和运动员的努力下,女排重整旗鼓、走出低谷,迅速成为一支技术一流、意志顽强、作风过硬、团结友爱、能打胜仗的钢铁队伍,并逐步走向巅峰、称霸世界,涌现出“五连冠”的辉煌时代、“东山再起”的黄金时代、“烈火重生”的巅峰时代。此时,女排精神被明确提出、不断丰富和广泛传颂,“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国人的精神印记。2019年9月30日,在第13届女排世界杯冠军赛上载誉归来的代表时,女排精神“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十六字高度概括。2021年9月,女排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至此,女排精神成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部女排精神发展史,就是一部新中国团结向上的奋进史,彰显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民族气节。厘清女排精神的形成脉络,有助于我们在探索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路径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其产生的规律特点与发展趋势,更好地明确推进的价值导向和前进方向。
从理念内涵中深挖女排精神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
理念内涵是塑造品格的重要依托。“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是女排精神的核心理念,蕴含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激昂的奋斗主义姿态以及壮美的英雄主义色彩等课程思政元素,是培育体育学科人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宝贵资源,也是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效果的关键抓手,要认真分析、深入挖掘、做好阐释。
从“祖国至上”中挖掘爱国主义思政元素。“祖国至上”即始终把国家利益置于最高位置,是女排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核心。可从爱国主义意志入手,挖掘女排精神中“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讲好女排矢志报国、忠诚奉献的动人事迹,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也可从爱国主义行动入手,挖掘女排赛场上一切听从指挥、不计个人得失、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生动事迹,体验“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的滚烫热情,凝聚学生拥护改革、投身改革、建设国家的磅礴合力。
从“团结协作”中挖掘集体主义思政元素。“团结协作”是女排精神不变的底色,生动诠释着女排将“小我”融入“大我”的集体主义精神。可深挖女排精神中为集体荣誉拼搏奋斗的集体共识,增强学生对“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顾大局”奉献精神的情感认同;可深挖女排精神中愈挫愈勇的集体意志,提高学生顺境时乘风破浪、逆境中昂扬奋起的行动自觉;也可深挖女排精神中“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的集体担当,引导学生在团体运动中形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责任情怀,提升团队合作共事的能力。
从“顽强拼搏”中挖掘奋斗主义思政元素。“顽强拼搏”就是百折不挠、奋斗到底,是对目标的坚守与追求,是女排精神的职业品格,彰显出胜不骄败不馁、矢志捍卫荣誉尊严的奋斗主义精神。可深挖女排“一个球哪怕你接不住,也要拼尽全力冲过去”的奋斗意识,激励学生在竞技场上敢拼敢冲、锐意进取的奋斗意志和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可深挖女排不向伤病低头、不畏强大对手、不惧比分落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韧性,激励学生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也可深挖女排“一分一分咬牙顶,一球一球顽强拼”的奋斗血性,激励学生养成不负韶华、敢于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意志品格。
从“永不言败”中挖掘英雄主义思政元素。“永不言败”是女排精神的特有风骨。“女排精神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一定会赢,但是要努力去赢。”数十年来,中国女排诞生了无数堪称伟大的英雄事迹、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挖掘女排精神的英雄主义思政元素,就是要把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五连冠、十冠王的英雄战绩,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英雄式的教练员和众多英雄式的运动员的壮举系统呈现,形塑学生成长成才的榜样与模范,涵养不畏艰难挑战、堪当时代大任的宽广胸襟和英雄品质。
从现实需求中提升女排精神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
女排精神富含政治性、普适性和教育性,是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已全面铺开,“门门有思政、课课讲思政”深入人心,但也存在不少短板不足。就体育学科而言,主要面临的是课程思政育人资源不足、培养能力不强、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传承弘扬女排精神、推动其加快融入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聚焦问题、精准施策。
加强优质资源开发,夯实课程思政基础。优质资源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女排精神的课程思政资源得天独厚、系统完整。从历史上看,中国女排成立已近70年,期间积累了诸多涉及女排建立与发展的各类宝贵资源,可以挖实、挖深、挖透。比如中国女排的起步、发展、崛起、巅峰、低谷、复兴等不同阶段的资源;又如女排精神的产生背景、根植基础、形成过程、内涵特征、典型案例等。从区域上看,中国女排行程横跨大洋彼岸、遍及世界各地,期间留下了众多经典赛事和励志故事;在国内,女排队员来自五湖四海,训练基地涉及福建、浙江、湖南等地,不少地方建有中国排球博物馆、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和科普基地等,它们各具特点、富含特色。可对这些素材资源进行系统整理、有机加工,建设一批集视频、课件、习题、案例、作品、实践项目于一体的高校体育女排精神教学资源库,推动成立中国女排精神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深化专业教学内涵,提升课程思政质量。内涵质量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心工作,决定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成效和水平。具体而言,就是要抓好教师、课程和课堂教学等关键要素。教师是融入的“主力军”。聚焦弘扬发展女排精神,加快育引一批能讲、善讲、会讲、讲得好的学科专业教师,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加大体育专业教师能力培训,把女排精神的课程思政意识、德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师新岗前培训、助教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推动女排精神深入人心。组织开展女排精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通过集体教研、讲座沙龙等活动,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提升育人能力水平。课程是融入的“主战场”。加快完善女排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入研讨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方式,及时总结成效经验,将思政元素贯穿于体育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教案设计。同步建设课程思政精品课,深化理论和实践项目研究,争创若干一流课程、优秀教材和精品案例。课堂是融入的“主渠道”。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推进符合体育特色、排球特点教学方式改革,探索开展“讲授—体验—训练—研究—竞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抓实线上线下第一课堂、激活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巧用网络平台第三课堂,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持续提升女排精神育人体系的教学成效。
优化教学质量评价,夯实课程思政保障。坚持OBE理念,加强女排精神融入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将塑造学生爱国、团结、奋斗、坚韧等品质作为核心能力纳入体育学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建立健全目标能力达成度评价机制和校内校外协同联动的诊断改进机制。严格课程建设标准,研制女排精神课程思政建设对照清单,确保女排精神课程思政元素真正融入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编写、教案课件制作、教材编写选用。将女排精神融入情况作为体育学科专业建设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估机制的重要观测点,重点考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渗透度、融合度。建立学生体验评测机制,把学生参与度、获得感作为检验课程思政实效的核心标准,将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内容、成效等情况纳入学生评教体系。
作者:周杰系福建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许文鑫系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TY0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