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等学校教学课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踏入现代化之路以来,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课堂教学体系,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教育之路。其中,高校德育课程得到充分发展。5年来,全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数量由450余家增至1400余家,为高校德育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高校德育课堂的蓬勃发展,为高校整体课堂教学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当前,我们正处于推动高校课堂教学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之中,高校课堂教学应当科学分析当前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教学痛点,并通过不断创新来支撑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建设。
推进高校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进路
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只是个人的现代化,而是立足世界,立足全人类的现代化发展方案。在这个现代化之路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高校课堂教学必须立足现代化强国建设基本目标,深入研究分析高校课堂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当前,现代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高校课堂教学现代化发展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课堂教学也在摸索如何真正实现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途径。讲深意味着教学内容需要加大对理论指导性的关注,讲透意味着教学过程需要关注体系化内容逻辑联系,讲活意味着教学方式需要体现现代化国家发展的鲜活需求。关注现代化的发展诉求、体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回应现代化的发展命题无疑是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课堂教学更应把握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认识的规律性,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提升学生的精神素质,做好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深入分析现阶段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学情,做好充分而全面的学情调研,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各地区不同的问题采取可灵活变化的举措。依托现代化网络技术,建设全国高校课程教研系统,推进高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向现代化转变。
强化高校课堂教学的育人本质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高校的课堂教学创新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实效与行为养成。高校课堂教学的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认为“人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为高校课堂教学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然而在现实中,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成为了课堂教学资源必须面临的客观条件,如何做好信息提取和信息应用成为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问题。从教学过程的创新视角出发,高校课堂教学应更多的体现教学相长的历程,通过深度探究来锤炼学生意志,进而提升学生反思发展挑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来简单审视理论与现实的逻辑联系,而是站在参与者甚至于是主导者的视角深究理论与现实如何相统一。在课内,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特点、学习诉求的调研构建教学设计和教学专题,依托问题链教学法和微课堂翻转课堂模式,实现启发式教学;在课外,依托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引入朋辈引领、学理反思和实践探索等过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目标是引导学生增强“四信”,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
注重高校课堂教学的实践投射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今年来,高校课堂实践教学的广度的拓展让高校课堂教学的深度得到了延伸。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再只重视学习“结果”,而是重“结果”更重“过程”。马克思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我国为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采取了多种措施。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落实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等措施,证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决定认识,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高校教育将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理论来源于实践。近年来,高校实践教学形成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转型的空间。如何系统性的开展实践教学,将高校课程实践教学与专业课课程实践相融合,是我们需要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能够将学生的专业课课程实践融入到高校课堂教学的实践育人作用之中,必须实现倍增的教学实效。站在时代的前沿,高校课堂教学紧扣理论课课堂教学和专业课的学科特点,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必将有效助力现代化的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兴国,人才强国。我国始终坚持教育强国的方针政策,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现代化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高校课堂教学应该紧跟发展潮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而奋斗。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正在稳步迈进,高校课堂教学要紧抓时代性、专业性、启发性和科学性,以政治性和学理性共同引领课堂教学从知识传递向学生认知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引导转化,完成现代化的高校课堂教学蜕变,支撑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目标。
华倩,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爱华,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湖北工业大学教研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金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概论课为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