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陈丹
1588年,罗明坚背着行囊,里面放着自己绘制的中国地图草图、参考资料、肉桂、象牙、中国围屏等礼物和至少24部中文书籍,以及中国古代贵族服饰等物品,踏上了回欧洲之旅。
罗明坚是谁?他出生在意大利,一般认为罗明坚的华文姓名之“罗”来自意大利文姓氏“Ruggieri”,“明坚”则出自其受洗名“Michele”。从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窥见罗明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那么,罗明坚为什么来到中国?这事要从郑和下西洋说起。
明政府为了宣示国威、怀柔远人,采取以朝贡贸易体制为核心的对外政策,郑和首次下西洋时,携带着大量的丝绸和瓷器。与此同时,西方也将其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东方的黄金、香料、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对他们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一批批西方人奔赴东方,并试图进入中国传播文化。
罗明坚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进入中国内地的欧洲第一人。1579年,在海上漂泊了三个月的罗明坚抵达中国澳门。凭借自己的品德、技能和坚韧不拔之精神,他在澳门居住、学习了三年。
罗明坚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580年,他在澳门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学校“经言学校”。1581-1582年,他用拉丁文译完了一本中国蒙学读物,并用四年时间用中文编写了《天主实录》,这是迄今可知的第一部由西方人撰写的中文著作。1586年前后他主持编纂了第一部《葡汉辞典》,开启了西方人编纂学习汉语词典的先河。他以西班牙文、拉丁文翻译儒家经典“四书”,高度赞赏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向欧洲介绍中国古典文化及其哲学。1606年,罗明坚编纂成《中国地图集》,首次向西方全面介绍中国的山河形胜,逐一绘制了明朝的两京十三省的地图,标注了省、府、县的产业、矿山、卫所,涉及各行省建制、经济、法律、军事等信息,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罗明坚站在传播东方优秀文化的立场上,一直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奠基和铺路。
在16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开创期,罗明坚在中国居住了九年,获得了很多开创性的成果,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成就了利玛窦,但他的形象在今天却几乎湮没无闻。钟永宁发现,与利玛窦的声名相比,罗明坚的名字几乎鲜为人知,这是为什么呢?钟永宁提出了“消失的铺路人”这一说法,他爬梳史料,在“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利玛窦的光辉形象背后深挖冰井,经过长时间的资料收集和别开生面的梳理叙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小人物”背后的“大故事”。
罗明坚为了完成使命,数年奔波于家乡和罗马之间,一直到晚年仍坚持为中国文化的译介工作付出心力,1607年,64岁的罗明坚在撒列诺逝世,最终没有回到中国。他在中国长期居住的经历、对中国文化研读的成果,都为其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其生前在西方没有得到公开出版和传播,最终只能以手稿的方式隐入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