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发展,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与效,更是助力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与担当。当前高校思政课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助攻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思政慕课、思政大课、大思政课、VR沉浸式思政课、虚拟仿真思政课等,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形式和内容,寻求既符合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又符合思政课教学规律的新理念新方法,在这种大背景下,建立在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的问题链教学法被引入并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
问题链教学法摒弃传统哲学中的自然法传统,将教学中的要素及过程不再看成是原子式的孤立个体的单独行为过程所结成的“非伦理的”冲动的集合体,而是看成教学过程中所有个体在普遍自由和个别自由的“生命一体性”中实现其自由的机会,也就是强调了从主体间的社会关系范畴看待教学过程中各个主体的特异性,由此突破了传统哲学“主体—客体”思维范式,进而提升到由“主体—客体”“主体—主体”双重关系构成的“主体—客体—主体”的共在思维范式。黑格尔哲学为这个理论的诞生打开了新的视角,以胡塞尔、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现代哲学主体间性理论为问题链教学法的提出和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哲学根基。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大学生主体间性的存在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现实的。作为高校思政课学习主体的大学生,既是思政课学习的感性的主体,也是践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践主体。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满足大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还要满足其全面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成长中的多层次多角度需求以及实际思想政治状况水平,这与问题链教学法的“问题意识”出发点是一致的。问题链教学法不是以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为目标,而是以为了发展人的思维而进行系统性学习为方向,这就为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思政课是发展大学生理性和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事关大学生理性思维的立场科学性与应用灵活性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学的要求是作为教育对象同时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仅要知道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相信并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今后的课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反映到思政课教学中即体现为满足学生全面化发展与个性化成长的需要这一目标。要推进思政课创新,就要把准青年大学生成长规律,适应当代大学生全面化发展与个性化成长的双重需要,以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的功能价值,问题链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和尝试无疑为高校思政课关键作用的发挥提质增效。
高校思政课的面向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是社会诸群体中的关键群体,正处在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关键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这恰恰是思政课的直面对象。无论从思政课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原则,甚或教学要求等来看,思政课始终围绕思想政治素质这个焦点。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学目标“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这里讲的“使命担当”是就思想政治素质层面而言。古语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以德为先之“德”,根本上就是指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系统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原则来看,其中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通过加强思政课建设,内在驱动大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与发展是检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依据,思政课要紧紧围绕“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为适应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新目标和新要求,必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学中的主体性问题出发,通过激发主体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知、情、意的问题链教学法很好地契合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作为一种并非囿于传统刻板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问题链教学法从学习主体-学生的已有智力和心理情感活动状况入手,创设性地挖掘学习主体在前学习环节、学习进行中和学习结束后存在的必然的或可能的问题,遵循学习主体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情感变化规律,开展“合乎教学法地控制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教学,并在发展学习主体的智力和情感活动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形成他们的世界观”。作为教学方法的一支,问题链教学法当然不可能解决所有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也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实现思政课全部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问题链教学法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积极学习理念和方法却实实在在地促进了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关键素质的提升,因此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合适之选。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如火如荼进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程中,问题链教学法作为当前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其价值职能与思政课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一致性,因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比课程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精神。”问题链教学法是培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任何教学法的运用都离不开特定的支持系统,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共同构成了思政课教学生态系统。其中,教师是思政课改革的主动主体,主要承担“教”的价值引领作用,具有主导性、示范性、能动性的特征;学生是思政课改革的受动主体,承担“学”的主体作用,呈现出对象性、被动性、主体性、能动性的特征。尽管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的角色地位及其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但双方共同构成问题链教学法的主体性要素,双方在对主体性“他者”的尊重、理解背景下完成思政课教学互动、对话与交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单一的问题链教学法不可能完成思政课教学中的全部职能,也不可能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的全部任务,即问题链教学法既非万能教学法,也非唯一教学法。我们要理智、审慎、灵活地看待问题链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和功能,既要肯定问题链教学法有益于激发学生认识独立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功能,又要在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发挥问题链教学法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作用。
作者:吴旭红,浙江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19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问题链教学法的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Jg201905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