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向上的重要精神力量,优秀历史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蕴含着独特的中国精神,在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起到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滋养着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并向世界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魅力。随着思政课程的深化改革,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融入和渗透优秀历史文化,以此推动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工作,保障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独立性和安全性,同时能够坚定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优秀历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实现有效衔接可以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实现全方位育人,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优秀历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实现有效衔接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任务,要求高校要基于整体角度,立足当前思政教学现状,做好统筹规划,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找到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实施路径,提升思政课堂教学效果,改善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思政教学课程的性质和特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优秀历史文化,基于纵向角度可以按照知史悟情、明史通义、信史笃行的顺序引入优秀历史文化知识,保证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基于横向角度采取创设历史故事情境、讲解优秀历史故事等策略,实施情感教育,保证思政教育和优秀历史文化整合的实效性。
知识讲解与创设情境相结合。高校要在思政课堂中讲解有关优秀历史文化的知识,借助真实历史故事、杰出历史人物来加深学生对优秀历史文化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中领悟历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爱党、爱人民和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起到很好的情感启蒙效果。思政教师既要广泛搜集和整理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找到历史文化与思政课程知识的契合点,科学、合理、自然地融入教学中,也要摒弃传统机械化教学模式,将情感体验作为切入点,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鲜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刻认同优秀历史文化,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主动参与到思政学习活动中。
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有效整合。思政教师整合思政知识、优秀历史文化时,应在学生整体、全面认知历史文化并系统化衔接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深层次的阐述历史文化理论知识,注重学生政治素养、理想信念的培育。教师在思政课堂中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串联零碎的历史文化知识,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历史知识,并让学生拥有充分的体验机会,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情感的深度融合,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看待和分析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文化和道路产生强烈的自信,从而拥有较强的自主判断能力和良好的政治素养。
把握历史的整体性并科学分析。高校还要依据整体性的历史叙事让学生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人物,掌握历史文化学习和分析的正确方式,探索出历史发展规律,纠正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观念。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地对史料进行分析,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学生形成使命担当意识,将学生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成效,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落实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为了促进优秀历史文化在整个思政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衔接,就必须要从根本上强化对思政教师备课机制建设力度,使各阶段思政课程教学均能够全面渗透优秀历史文化,且具有较强的连贯性,能够高质量地开展思政教学活动,培育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建立一体化网络备课平台。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建立教师备课一体化机制时,应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打造出一体化联合备课网络平台,方便思政教师互相沟通和交流,并对大量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和优化,并研制出将优秀历史文化合理融入思政课堂的有效路径,确保教师能够高质量地落实教学任务。基于一体化备课网络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开设专项的研讨、研究模块,围绕统一的教学目标来探讨、分析优秀历史文化,确保历史文化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目标、方法及内容的一体化衔接。此外,思政教师还可以共享教学资料,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不仅能够提高备课效率,保证优秀历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衔接,同时还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扎实掌握思政知识,自主成为优秀历史文化的弘扬者。
完善思政课教师教研备课机制。高校要统一管理思政教师和各个部门,对教育责任进行明确划分,让部门和教师意识到将优秀历史文化整合到思政课程中的必要性,从而推出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确保优秀历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衔接工作能够按照规章制度有条不紊地开展。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可以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管理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逐步对横贯整个求学阶段思政备课研修例会制度进行完善,更好的指导思政教师对优秀历史文化的融入进行沟通、交流。同时,高校也要定期围绕“优秀历史文化融入与衔接”的主题,组织思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聘请其他院校优秀教师、业务专家给与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打造出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激励思政教师不断完善优秀历史文化在思政课堂的融合效果。
把握学生学习需求,因材施教。思政教学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明确优秀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在连续性的教学观念、目标之间彰显出优秀历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历史文化文以载道、德以育人的内涵充分彰显出来,使学生更加认同党中央的领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协同思政课程培育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在衔接优秀历史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过程中,还要兼顾不同阶段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年纪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学习需求,严格按照制度落实各项教学工作,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了解各阶段思政课程中历史文化教学状况和成效,更加精准化地完成当下的本职工作,选用科学地教学方式渗透优秀历史文化,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在思政教师实际开展备课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不同阶段教师间的内在沟通,实现不同年纪思政教育课堂的紧密衔接,并确保优秀历史文化在其中的合理嵌入,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
虽然高校是开展思政教育、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为了培育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人才,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将优秀历史文化发扬光大,还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协调好三者间的关系,并保障不同主体的独立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要加强高校和学生家庭间的联系,做好家校联动衔接。在家校互相配合和努力之下,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历史文化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就是家长,所以家长必须要做好监护人的职责,严格约束自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建立良好的家风,给予学生终身性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家庭德育影响之下成为品德端正、价值观正确的人才。在促进优秀历史文化同家庭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方面,家长应积极同学校进行互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从情感角度入手,使学生对历史文化产生共鸣,了解英雄历史人物的宝贵品质、领悟党在历史重大转折事件中做出的科学决定,从而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家庭教育效果。学生家长要认真学习和了解优秀历史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共同点,在教师专业的指导下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知识,并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和学生实现共同成长和进步。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家庭中渗透有关优秀历史文化的知识,例如:传统诚信故事、忠国精神、孝道文化等,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利用社会力量联合高校共同育人,形成社校的联动衔接。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社会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是实施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积极正向的社会环境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完善自我,促使学生朝着目标不断前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所以还需要强化社会、学校间的互动,强化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工作,将校内、校外优质历史文化教育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将学校课程教学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整合。对此,政府部门要对社会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规划和优化分配,依托历史博物馆、红色遗址、图书馆、文明实践基地以及公共设施等多种资源,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使优秀历史文化以一种鲜活、真实的身份进入到思政课堂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优秀历史文化,感悟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无穷精神和力量。由此可以促进思政课程与社会育人资源的有效融合,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达到理想的思政教学效果,更好地将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同时,政府也要带头促进高校和社会间的衔接,对社会育人的人文、自然环境进行打造,向学生宣传和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文化理念等,弥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局限性的问题,使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具有可靠的现实依据。
促进不同课程间的联系,实现校际联动衔接。在当前倡导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高校在落实思政教育工作时,应保证思政课程、其他专业课程间的协调性,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尤其在实现思政教育与优秀历史文化衔接的过程中,可以将蕴含历史文化的思政知识贯穿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形成思政课堂为主体、其他专业课程为辅的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此外,为了在各学段实现思政课的有效互动,共享优秀历史文化教学资源,高校还需要联合其他院校的力量共同对教学平台进行共建,从科技馆、校史馆及图书馆中获取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加多样化,保障人才培养效果。
综上所述,优秀历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实现有效衔接不仅是思政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有效举措,对改善思政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统筹规划分析各方面要素,对各学段的思政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科学选取和应用,引入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将思政教育和优秀历史文化有效衔接,体现文化育人效果,助力民族复兴。
(作者:安娜,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编号:21JD7100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