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种主要实施路径和方式。与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相比,课程思政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尤其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具体课程科目教学当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科目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和学生管理工作二者之间有着诸多相似相通之处,将课程思政和学生管理结合到一起,探讨协同育人模式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核心任务。
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互为促进。高校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二者之间是互为促进的关系。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与开展需要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基础,学生管理则需要借助课程思政这一教学形式来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举例说明:在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会向学生渗透良好的行为规范标准,会给学生们详细讲授校风校训内容,这些对于学生的日常言行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规劝和指导作用,而这恰恰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目标一致。不论是课程思政,还是学生管理,二者都是将学生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突出,在目标方面也有着高度一致性,即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为核心目标。落实到具体教育工作当中,课程思政多体现在课堂教学以及相关课外活动等形式当中,会借助课内外两种思政教育形式来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学生管理则多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监管措施的加强以及引导激励等方式,其目的也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高校课程思政和学生管理工作之间在目标上是几近相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高校课程思政和学生管理的协同育人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方向。通过协同育人,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优化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将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工作融合到一起,可以进一步优化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的融合,将两个原本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进行了充分的融合,让二者顺其自然地融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在潜移默化中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也变得越来越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更是因此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在专业课程当中,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知识内容,同时还可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可谓一举多得。
进一步减轻教师的学生管理工作负担。现在高校将课程思政和学生管理工作融合到一起,这就意味着在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二者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在此过程中,教师们会慢慢捋顺清楚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而重新构建学生管理的具体流程,逐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如此一来,这必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负担。除此之外,教师在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工作融合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工作中彼此所蕴含的丰富资源,而且会积极寻求和尝试各种各样的融合推进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们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启发和引导,这对于提升教师的工作实效以及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等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学生管理工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育出更优质的人才。将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融合到一起,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意义重大。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而逐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学生管理则是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予以合适的管理,帮助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的协同育人,可谓同向精准发力,落实到具体层面便可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效果。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为了有效实施这一模式,高校需要制定一系列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有机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育人环境和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的协同育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立多元化教育主体结构。在高校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模式当中,教育主体结构是否合理完善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影响因素。在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的教育主体结构当中,教师群体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其承担着主要教育和管理职责。但在实际协同育人工作当中,高校需要注重教育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在高度关注教师日常工作成果和质量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也需要教育主体的指导和帮助。换而言之,除教师之外,高校可适时适当在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模式当中引入更多类型的教育和管理主体,或学校党组织、或合作企业、或其他社会主体等等,由这些主体来共同组建起多元化教育主体结构,并且科学合理设置与安排不同类型教育主体的具体工作任务,借助多元化教育主体的不同教育思维和教育资源来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的效果,诚意邀请不同教育主体加入到不同阶段的协同育人任务当中,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有效拓展学生的认知范畴。
正视大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征。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的协同育人,其核心对象都是大学生。既然要针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和管理,那么就必须要深入研究和了解清楚现在大学生群体的真实特征。大学生虽然已经进入到了成年人行列,但是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和思想的敏感期,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当中,大学生的思维变得越发活跃,面对剧增的信息资源,大学生很难做到精准辨别,这对于价值理念尚未定型的大学生而言,其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工作就变得极具复杂性。关于大学生群体以及思想政治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工作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频率很快,一瞬之间便可发生思想行为习惯的转变。这与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以及他们自身相对不稳定的状态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他们的思想倾向、心理想法以及行为选择等都随时可能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和干扰。加之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各种新鲜事物都想要一探到底,心理、思想以及行为变化速度极快,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的工作难度,教师以及相关教育主体很难精准把握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发展的规律,进而也无法精准定位施策。其二,现在大学生群体在思想和行为之间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矛盾,即思想和行为的不一致。大学生长期以来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教育和渗透,使得他们的整体观念还是相对正确和稳定的,但是面临着各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大学生随时会被错误思潮或者信息舆论所诱导,进而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表现,久而久之,大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群体认同和内在认同都有可能会被削弱和影响。因此,高校在推行和适用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模式之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正确审视大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征,并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方案,予以有效应对。
增强对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的重视程度。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模式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将其渗透和融入实际学习与生活当中,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作为依托和基础,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要从客观实际着手,一切以教育教学与管理需求为依据。因此,高校必须要增强对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的重视程度,要在实际协同育人工作当中进行充分渗透,要逐步强化思政教育在学生成长当中的重要性,并且要逐步调整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要精准掌握和展现思政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价值。除此之外,在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流于形式、流于表面的问题,要切实稳步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之间的深度融合,确保二者互为促进、互相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得以真正实现。
有针对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效果理想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越强,越能够在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帮助。因此,高校在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的工作当中要下意识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训练和提升自主管理能力的机会。关于如何针对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建议相关主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其一,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要学会放权,要留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一些具体班级事务以及集体活动当中要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机会,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多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其二,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学习,接受教育。小组当中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学生的心理顾虑会小很多,也会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在无形当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由学生来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其会更充分地调动和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和优化课程思政建设与开展形式。高校在推进思政课程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建议高校可尝试采用柔性化的教育方式,立足实际教学情况的基础之上,适时适当去转变以往比较单调枯燥的理论灌输方法,多组织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或者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比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学唱经典红色歌曲等,以此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两者协同育人的效应。
高校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历经一段较长的时间。高校需要秉承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正确审视当前课程思政、学生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联合多方教育主体,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和力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协同育人方案,让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过程中同步接受相应的管理教育,从全方位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者:张强,天津职业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