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郑颖
在校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人民幸福体系的一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本文对2176名大学生的幸福观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证实了社会现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现状四个维度与大学生幸福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因此,笔者将从创建幸福观教育范式、整合多方教育力量、切实把握重点和抓好环节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对应解决方案,以期改善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高校学生幸福感。
积极创建幸福观教育范式:幸福感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在校体验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所在高校大学生幸福感与学生的学校适应性状况的研究,可以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不同层次高等院校及其内在特征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强化幸福理念,关注现实生活和意义,特别是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中,将学生幸福作为重要一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予以突出,切实提升学生认知幸福、享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范式中,从独白范式到对话范式,灌输范式到交往范式,社会哲学范式到人学范式,主体性范式、主体间性范式到他者性范式,这些都是诸多学者和思政工作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逐渐总结获得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复杂性,任何一种单纯的范式可能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有效性问题。然而有一点可以得到确认,那就是,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是以实现幸福目标为旨归的。幸福观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途径、教育举措,更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的重要范式,贯穿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整合多方教育力量:幸福观教育力量的整合,一是要打造专业的幸福观教育团队。通过名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科研教研项目等多种方式,强化幸福观教育研究的氛围和气息。二是要充实和凝聚这支队伍。广开路径,吸纳精干力量投身幸福观教育。常规的幸福观教育队伍,可以包括高校思政课教师、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要从领导集体、授课群体、研究群体三个层面充分挖掘资源,扩大幸福观教育的影响。三是加强队伍的培训。将相对有限的办学资源适度运用到幸福观教育师资提升上去,提供有利于幸福观教育开展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提升这支队伍的自身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幸福观教育不只是简单的思想教育、知识教育或能力教育,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综合教育,要在教育中传递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观,传输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切实把握重点和抓好环节管理:一是把握好课程主渠道。这里的课程,广义上指所有的思政课,是幸福观教育的重要传播渠道。“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是思政课亲和力的生动体现与基本要求。要以科学的幸福观为指引,做好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通过互动和体验,因势利导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内化为学生稳定的价值追求,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在思政课中,从个体发展需求出发,有效融入幸福观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才能有效增进亲和力。二是关注好幸福观教育的环节管理。幸福观是一种价值观,对幸福观的熏陶,对幸福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百花齐放。环节管理,包含理论知识,也有心理调适内容,还包括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多个层面。在幸福观教育中,既要积极打造人文素质平台,强化学生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也要积极创建社会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投身实践、健康成长,同时也要设置幸福心理体验平台,强化生命教育、挫折教育。通过上述的多层面和多平台的教育,帮助学生逐渐内化幸福体验,增强对幸福的科学感知,准确把握科学的幸福内涵。
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有很多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的,共同构建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因此,提升当代大学生幸福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作。既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等外在支持力量,也需要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形成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立体层面,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升幸福感。
作者系河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