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更应该对文化传统有充分的事实认知和价值认同,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史和精神成长史,懂得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道法自然”等审美精神、生活智慧和当代价值。从而对中华文化坚定信心,获得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礼仪文化建设,实现以礼载道、以礼化人、以礼育人、以礼塑人的培育模式,助力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这一理论跃迁彰显了党对文化发展守正创新的坚定,两者概念不同、含义不同。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成员对本民族本国文化所持有的自我信赖,即对自身主体性文化的价值意义所抱有的信心。文化自强则是指为发展和建设本民族本国文化而作出的自我强化的实践和努力。文化自信主要是指思想观念层面的意识认知,而文化自信自强除了思想层面的觉悟,还需要有行为方面的实践活动,表明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趋势。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承载着传承发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正处于三观发展和形成的阶段,自然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主要群体。因此,需要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认同感,明确使命担当,坚定文化自信,正确判断外来文化,真正成为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底气和动力。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大众认同的应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些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社会共识经过历史演变、传承至今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礼仪文化,在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社会公德。礼仪文化强调和谐、仁爱、礼让、尊重的思想理念,是连接社会成员、维系社会关系、促进公共秩序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礼仪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秩序意识,帮助学生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伦理规范和价值取向,懂得相互尊重、彼此谦让、友善相处、和谐共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型运动会志愿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等,增强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懂得与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礼仪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规则意识。“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就是在开展各类纪念庆典活动的过程中强化仪式感,传播主流价值,规范礼仪制度。建立健全与新时代社会生活相适应、展现时代主题的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自觉,培养知礼、守礼、循礼的生活习惯。相对于法治的强制手段,礼仪的社会治理功能更加的柔性化,是将人们内在的道德与外在的行为紧密相连,实现非法律形式的和谐秩序维系。因此,在高校开展礼仪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市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各项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成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懂礼守法的新时代青年。
礼仪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礼仪文化凝聚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宝贵文化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植根于传统社会,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演化发展,聚集了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内容,以及实践活动中应当遵守的礼仪制度、礼仪行为和礼仪规范。因此,大学生通过对礼仪文化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礼仪文化的精髓,懂得礼貌、礼节、礼数,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在沟通交往中秉持尊重友爱、平等互助的态度,注重仪容仪表仪态的个人形象设计,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增强文明素养,实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全面发展。
探索礼仪文化建设赋能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的路径,可以将礼仪文化建设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习阶段通过“以礼载道、以礼化人、以礼育人、以礼塑人”四个阶段来实现。
以礼载道,提高大学生礼仪文化认知度,增进文化自信。将礼仪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在礼仪文化素养教育中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内容,强化道德规范和道德认同,充分利用课程、活动、网络“三个课堂”,通过礼仪文化传承、理论宣讲、校园礼仪文化活动、营造校园礼仪文明氛围等丰富的文化传播形式,提升大学生礼仪文化的认知,实现道德观念的思想教育与道德实践的有机融合。让大学生意识到礼仪不光有形式,还有实实在在作用,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立身处世的根本。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文明礼仪也在不断演变,古为今用、创新发展,促进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发展,礼仪文化更加的多姿多彩。倡导学生们以礼仪文化为切入点,了解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更加深远和深刻的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礼化人,强化大学生礼仪文化情感认同,提升文化自觉。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主题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大学生在学习传播、演绎领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过程中,提升礼仪文化情感认同,丰富道德体验,强化道德情感,让礼仪文化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内化为学生们的礼仪文化自觉。以礼仪教化大学生的过程也是在引导大学生认识探寻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自我觉悟、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做出全面、客观的认知和分析。从而建立自身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扬弃继承、创新转化,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表达形式,使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以礼育人,培养大学生礼仪文化行为习惯,坚定文化自信。将礼仪的思想内涵和行为表现融入学生管理的日常教育,充分发挥礼仪文化预防性、柔性的社会治理功能,培育学生正确的三观,化解学生管理中的利益冲突和观念冲突,教导学生守规则、懂礼貌、讲文明,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出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作品,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从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让大学生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肯定,并坚守,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信心,赋予博大精深、璀璨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以达到文化的薪火相传、繁荣兴盛。
以礼塑人,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和职业素养,走向文化自强。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团活动,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礼仪文化实践平台,不断提升礼仪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中培养的学生道德情操、职业精神、礼仪习惯,让学生讲礼节、懂礼貌,全面发展。借助大学生科研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进行礼仪文化传承发展、当代价值的深入研究,并与礼仪实践、感悟相结合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升级,提升文化创新能力,研制既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又满足新时代文明要求,反映时代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礼仪、言行规范、行业礼仪、岗位礼仪、形象设计等内容。实现礼仪文化元素的提炼升华,礼仪文化潮流的引领带动,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设计和文化力量,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
总之,礼仪文化建设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礼仪教育、礼仪活动、礼仪实践,构建多元化的文化教育场景,完成从思想到情感到行动的礼仪文化素养培育。让大学生领悟文化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相互促进,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魅力,懂得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信念。
作者:朱珠、鲍玉芹,均为石家庄学院讲师,本文系石家庄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3年度社科专家培养项目《礼仪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编号:2023zjpy7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