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精神内涵,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本文旨在探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价值意蕴,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路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价值意蕴
(一)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智慧、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与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勇于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利益、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分不开。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进而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如孝道、仁爱、诚信、忠诚等。这些品德和价值观念更深层次的内涵表现就是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发展前途关心、对未来民族命运关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通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文化精髓,领悟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二)培养学生价值判断力和人文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导向,如忍让谦和、热爱祖国等。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学生们可以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形成科学的行为准则,做到友善待人、尊重他人。其次,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思想深度,引导着人们对人性、生活和社会进行思考。教师通过讲授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经典作品,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使他们具备对历史、文化和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解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再次,传统文化教育还能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养性和自我修养,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智慧,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自身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形成稳定的情绪态度。
(三)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音乐、文学、舞蹈等方面的审美价值,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兴趣和创新能力。
首先,把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能够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绘画、曲艺、传统音乐等。通过学习和欣赏传统文化,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美学观念,拓宽自己的审美范围,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力,欣赏传统文化中的精湛技艺、独特风格和深厚内涵,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其次,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古人的智慧。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汲取其中的精华,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寓言传说、经典著作等都是丰富的创意源泉,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开拓思维,勇于探索新的领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传统文化的融入还能促进学生的艺术表达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技巧,通过模仿和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和表达。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多样而丰富,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他们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结合现代的创作观念和表达方式,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作品,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一)设立传统文化教学课程
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设立传统文化教学课程是一个重要的路径。通过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传统文化学习机会,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培养相关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首先,设立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课程涵盖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儒家思想、诗词经典、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观念和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传统文化教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如仁爱、诚信、忠诚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们可以深刻理解这些道德理念的内涵,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和品格修养。传统文化也强调人文关怀、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们能够培养出宽容、善良、正直的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行为准则。最后,传统文化教学课程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传统文化中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学生们可以培养自身对美的鉴赏能力,提高自身对美的认知。
(二)组织学生参加文化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文化活动,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首先,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与传统文化互动的机会。高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出、舞蹈表演、书法展览、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能够近距离观摩和体验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感受到其独特之处,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参加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品格修养。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正义、礼仪、自强、厚德等,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内容,通过观摩和参与,感受到这些道德观念的力量和内涵,培养出自身的道德意识。最后,文化活动也是学生展示个人才华和创造力的平台。高校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艺术比赛、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展示自己的才艺。通过参与这些创作活动,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艺术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鼓励学生参加文化团体
鼓励学生参加文化团体,有助于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索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获得全面的人文教育。首先,文化团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们通过参与团体活动,如传统音乐乐团、舞蹈团、戏剧团、书法社等,可以和专业老师或有经验的艺术家一起学习、讨论、排练和演出,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其次,参加文化团体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团队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彼此支持,共同创作和演出。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提升自己的协调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个人的集体荣誉感。最后,学生参加文化团体,可以培养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文化团体活动涵盖了各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学生通过观摩和参与演出,可以深刻地欣赏艺术作品,领略传统文化的美感和独特之处。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敏感度。
(四)整合多种传统文化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多种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到高校德育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图书馆藏书、文物展览、传统技艺传承等。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资源,建立专门的传统文化书籍区域,收集整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著作、古代文化史书籍等。通过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高校可以举办文物展览,展示珍贵的艺术品,包括古代书画、陶瓷、工艺品等。展览可以结合讲座、解读和互动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高校可以鼓励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通过邀请传统技艺大师进行示范和指导,或者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技艺培训班,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结语
总的来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责任意识、价值判读、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设立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文化团体以及整合多种传统文化资源,都是有效的路径探索。这样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学校通过进行相关努力,可以让学生接触、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同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全面发展的机会。在多方努力之下,传统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为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周紫玲,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