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并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整体性论述,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根据国内外发展大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国家对科教事业的高度重视,彰显了科教兴国战略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教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使命任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战略力量,也是抓住机遇,直面挑战的必由选择。另一方面,新时代人民对于科技、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更加多元,科教兴国战略是增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必然选择。此外,教育的教化与引领功能会进一步增进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形成和传播,从而成为助推社会发展的力量凝聚。特别是以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战略科学家,他们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所学之才融入国家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坚实基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蓬勃发展,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人民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多,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达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进入前50和前100的高校数量分别为13所和18所,居于全球第一。
科技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强大动力。百年变局下,世界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愈发激烈,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发展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抢占科技领域制高点,集中主要力量聚焦“卡脖子”问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使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涌流,攻坚克难,将科技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中,要尤其重视科技作用的发挥,大力提升科技的自主性、可靠性、可控性,进一步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使科技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阵地”。
人才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支撑。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社会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我们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人才总量不断增长、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人才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由此而带来了强大的人才效能,从新冠疫苗高效研制到5G应用领域全面铺展,从航空航天到神威超算都是我国人才发展助力国家竞争优势的生动写照。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严格遵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具体要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好教育、科技、人才的协调关系,不断为科教兴国战略扩容教育“蓄水池”、筑牢科技“主阵地”,提升人才“内驱力”。
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新时代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和水平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实现突破发展,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显著提升,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些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国家科技实力的显著提升,均得益于十年来国家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精准把控科技创新的历史脉动,从国家战略层面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教兴国战略既是党立足“两个大局”历史方位作出的战略抉择,也凸显了教育、科技在当代世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既是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律的科学运用,又充分发挥了三者的系统集成性功能。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对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社会成员和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全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具有关键意义。其次,科教兴国战略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文化生活软实力的重要尺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助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整体文明发展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夙愿。
(作者:王梦、汤石雨,均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21MS05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