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许旸
历经岁月沉淀的中华经典,对于丰富心灵、锤炼人格具有重要作用,甚至蕴藏着解决当代难题的重要启示。怎么读经典?如何读懂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文化公司新近出版的“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第二辑)给出的探索是:将学术成果变为公共知识,将传统经典变成国人通识。第二辑包括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复著《〈周易〉通识》、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著《〈本草纲目〉通识》、同济大学教授刘强著《〈世说新语〉通识》、复旦大学副教授许蔚著《〈三国演义〉通识》和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著《〈唐诗三百首〉通识》等五种,学者们从经典作品的诞生、流传、内涵,到它对中国文化、世界文明的影响,乃至当下前沿学术成果,都以浅显的语言浓缩在一本本书中,相当于引导读者走入课堂。“传统文化有着丰富内涵,我们力图让经典与现代生活接榫,以经典滋养身心。”该丛书主编、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说。
融合学术出版与大众普及,传递文化密码
记者了解到,“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第一辑五种去年面世后,七个月内实现三次印刷,而丛书第三辑已在谋划中。近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了通识课程,典籍导读类图书在市场上层出不穷。“中华经典通识”丛书有何独特之处?“这些通识作品,不仅传授‘真知’,还传递学者对人生、对学术的思考与‘智慧’,每一本都是有个性、有生命的。”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说。
陈引驰透露,丛书作者均为相关领域卓有建树的一线学者,写作要求言必有据,力求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通俗易懂可读性。第二辑精选的经典传递了很多文化信息和密码,呈现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中国人身心发展密切相关。比如,《周易》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世说新语》代表中古精英的思想世界和为人风度;《唐诗三百首》虽是清人编选,但影响很大,唐诗也很好呈现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三国演义》代表了平民阶层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本草纲目》包含丰富的药物学及科学内容,代表了中国人对医学本草的认识,对身体的关注。
“真正要写好通识著作,其实比写论文更有难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框架式介绍,还得看作者是否对学问有透彻见识。”正在撰写《〈史记〉通识》的复旦大学教授陈正宏如是感慨。
比如,易学名家王振复所著《〈周易〉通识》既介绍阅读《周易》基本常识,又详细解析相关符号、图式及相应文辞,为读者打开通向《周易》世界的门户。周兴陆则在《〈唐诗三百首〉通识》中采用专题串讲形式,增强了可读性、趣味性。书中梳理脉络跳出了唐诗的单一题材分类,而是从诗句中解析唐代精神风貌,提炼出游侠尚武的精神、自信张扬的个性、博大仁厚的情怀和山水自然的意趣,藉由唐诗一窥大唐气象。
理解古人也面对当下,收获智性果实
“通识,首先是通。《三国演义》浸润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我把这部小说放在通俗文艺的整体脉络里疏通。只有通贯了解小说人物、情节、观念的来龙去脉,才不至于轻易掉入阅读陷阱。”许蔚期待,丛书能够帮助读者把“板结”的认知田地稍作“疏通”,以便收获智性的果实。为此,书中采用不少一般读者不太了解的口传故事、戏曲表达与出版掌故,对不同专题的论述跳出“三国”看《三国》。“古代经典是人性的结晶,人性是复杂的,我们阅读经典,既是面对古人,也是面对当下。从人性出发,能更好地理解古人,也能更好地面对当下。”他说。
“写作过程中,我试图将十余年来在同济大学所教的两部经典《论语》《世说新语》嫁接起来。《世说新语》不是单纯的小说,它应是贯通‘子’和‘史’两大部类的文本。”刘强认为,“通识”包含三通——贯通,对文本学术发展史及内在机理、逻辑的贯通;汇通,把相关前人研究及海内外研究加以空间上的汇通;清通,“通识”应是集学术性、通识性、通俗性于一体的“清通简要”的文本。
王家葵说,因为相关题材的电影、邮票、文学乃至音乐作品的宣介,李时珍成为知晓度甚高的“公众人物”,《本草纲目》书名大家耳熟能详,可真正有机会打开书本翻阅者寥寥;即使草草看过几页,也难明究竟。“面向本草学科以外的读者写本通识,能让大众知本草之大略;如有进阶的深度阅读或研究需要,亦可根据小书提供的线索,迅速在原文献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