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薛俊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数字化转型也势在必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其结构性变革与功能性升级,并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从系统论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子系统的功能耦合,才能促使其总体功能最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切实提质增效需要建构五大体系。
明确的转型目标体系
清晰而又明确的系统目标是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实施有效合作以及进行良好运转的先决条件。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借助数字化技术革新教育要素,从而达到数字育人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围绕“立德树人”进行挖掘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以这一根本目标为核心,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具体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党和政府关于教育的具体部署,其目标是要根据党和政府发展需要才能够最终确定。当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党和政府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要素、全领域的推进,让“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于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质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宏观目标是要让党和政府建构一个开放的数字育人体系。其次,从中观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有一定的规制。这一规制的制定是为了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有据可依。那么,就需要高校系统根据国家已有的核心标准,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标准。譬如,实施方案、数据管理办法、数据使用细则、数字育人成果的认定等等。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中观目标就是要让高校系统建立各种实施规制,形成数字育人模型。最后,从微观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落实到具体的高校师生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要把大数据技术融合到“教”和“学”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微观目标是高校师生建立起数字化教学的长效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中观和微观目标的本质一致,都旨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朝着个性、精准、智能方向转化。
多元的主体协同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虽然是要运用数字技术,但是作为一种技术是客观且冷冰的,本身并不能够实现转型,需要主体的推动。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主体涉及党和政府、高校、家庭、社会等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元素。一言以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要依靠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完成的。首先,党和各级政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价值引领者。一般而言,党和各级政府要从顶层设计上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方案等。其次,各类高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平台的角色。各类高校是具体承担转型任务的主体,是转型的关键,也是转型的实践场域。再次,家庭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起到补充的作用。在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最后,社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运用大数据技术,而大数据技术的创新与迭代升级则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进步。简言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催生了大数据技术的诞生,也促使大数据技术不断创新并广泛应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以党和政府顶层设计为方向,以高校和家庭良性互动为依托,以社会为保障,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推动机制。
双重的转型导向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到多元主体,根据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动力方向不同,可以将其转型分为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和自下而上的实践导向两条路径。一方面,党和政府这一主体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并积极推动政策的实施,起到政策导向的作用。譬如,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教育信息化2.0等。另一方面,高校、家庭等则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出发,渐渐融入大数据技术,进行各个方面的改良。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在自上而下政策导向和自下而上实践导向的双重作用下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生成与转化,形成全国一盘棋,引导其不断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全面的支撑保障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健全的支撑保障体系作为后盾,其支撑保障体系包括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资源共享平台支持、人力资源支持等多个方面。首先,要加强政府的财政投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物质保障。譬如,在线课程的建设、新媒体学习平台的开发、多媒体教室的建立等。直言之,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及投入方向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因此,要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就必须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科学规划财政投入方向。其次,要加强数字化基座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顺利转型也离不开诸如网络、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层和媒体平台、授权认证、数据规范等服务支持层以及无线网络漫游等信息应用层。这些都属于数字化基座建设的内容。要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就必须依据转型要求加快数字化基座建设。譬如,打造大带宽、低时延、简架构等基础设施。再次,要搭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库与传统的资料库相比具有压缩性、可复制性、可分割性、可组合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数据资源不同于传统图书资源只能为一人所有,而是具有共享性。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打破“信息孤岛”,以全员、全域、全程、全时为标准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库。最后,要提升高校师生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挑战。只有人们拥有了高素质的数字素养、高水平的数字能力,才能避免大数据的弊端,最大限度运用大数据优势。同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高校师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才能甄别数据信息、理解数据信息、有效获得数据信息,避免陷入数据信息陷阱。
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其目的是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评价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多个要素。要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就需要从多方面对其进行建构。首先,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之后,虽然在许多方面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塑,但是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不变。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价也必须围绕人的需要而展开,重点评价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对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的意义和价值,最终促进高校师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明确多样性的评价内容。从根本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价的内容较多,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入的程度、实施的效度、呈现状况、产生的效益等等,可以从总体上建构一个内容“评价谱系”,从而克服传统评价中只重视结果的评价弊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价内容谱系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具体评价内容要服从、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需求,根据特定时空进行动态调整。最后,建构协同性的评价方式。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既有内隐性评价,又有外显性评价,既有分析性评价,又有综合性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阶段性评价。无论哪种评价方式本质上都是要激活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因此,我们在具体运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评价方式。譬如,我们要评价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后,高校师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认识、道德水平等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何种变化则可以采用内因性评价。我们要评价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模式、数智展示等则需要采用外显性评价。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要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就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在多元主体协同推动下,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导向为牵引,在支撑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的综合作用下逐步推进。
作者系运城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规划课题“大数据时代山西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创新研究”(GH-220072);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山西高校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协同育人研究”(GH-2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