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教育是国之大计,更是高校立身之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和高端化的趋势,高校育人模式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传统的高校育人模式主要是将学生视作被学习知识、技能的单向接受者,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参与和发展需求。面对这一现状,高校需要转变传统育人模式,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在高校大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新模式中实现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高校社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阵地,高校大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新模式是指高校与社区之间在育人方面进行合作、协同,通过共同开展教育、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育人模式。高校大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提出,不仅囊括了高校德育教学工作,还将高校育人模式创新探索纳入其中,是高校加强学生适应人才培育新形势的重要体现。在大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新模式建设中,高校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生活、学习、创业就业等核心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通过构筑学生德育前沿阵地,实现“德育创新、管理创新、育人创新”三大创新体系,将高校的育人资源下沉,打通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促进高校师资力量高效转化,有效创建学生课堂之外的重要学习阵地,推动“产学研”模式和企业用人新格局,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高校大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新模式可以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实践,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和实践机会。该模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是促进高校与社区的有机融合,促进大学与社区协同发展,在育人方面,大学和社区紧密联系和互动,实现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有机融合,搭建起共同育人的平台,共同开展教育、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互相支持、协调配合、资源共享,实现协同发展。二是实现全面育人,该模式将教育、文化和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结合起来,不仅注重学术教育,还注重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三是突出实践导向,该模式强调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社区、企业等实践场所参观、实践、交流,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四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该模式能让学生接触到现实中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参与社区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将学校与社区的资源优势引入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中,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背景,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五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社区协作的方式,开展社区教育、社交活动和义务服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社会实况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共事务,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压力的人才。六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该模式开启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让创业创新成为学校与社区协同育人的一部分,通过大学和社区合作举办创新创业比赛、实践项目等活动,鼓励大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寻找自己的热点,鼓励大学生探索创新创业机会,提升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创新领域的能力素质,实现创业创新中的价值实现。
湖北工业大学作为一站式建设示范推进学校,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新模式,充分发挥德育的引领作用,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新模式在学校的生根开花。
坚持德育引领、统筹推进、以生为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德育引领、完善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推行教师进驻与下沉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区自我治理相结合,搭建“五育”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社区活动空间,建设优良学生社区文化,加强学生社区信息化建设。积极落实“三实”措施:一是多方力量下沉社区实,校长带头深入社区,定期为学生答疑解惑;根据社区育人需要,聘请了多名教师担任学业、体育、健康、就业等类别的社区导师,拓展社会力量建设社区。二是学工队伍入驻社区实,坚持37年把学工办设在社区,教师在社区办公与学生做邻居。三是社区空间利用改造实,充分利用楼宇现有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化改造,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挖掘了育人元素,丰富了社区育人内涵。在推进一站式工作建设过程中,也总结了相应经验。
积极发挥德育的价值和功能引领作用。在思想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不断完善德育引领作用。完善德育体系,将德育工作扎根学生社区,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凝聚组织力量,加速学校教育资源延伸,将资源有效下沉至各个学生社区,推动学生任务实践,做到“全员育人”。二是下沉德育重心,开拓德育新思路。高校可通过教学楼、学生活动场馆、学生社团、图书馆、宿舍楼等为单位开展功能型德育,全面推动德育工作进驻学生社区,完成德育工作下沉到学生生活场景的转变。通过建立学生社区德育服务中心的形式,引领学生日常思想理论学习,将德育载体落到实处,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做到“全程育人”。三是发挥高校模范先锋带头引领作用,创新育人模式。基于高校学生德育社团的灵活性,可在日常组织活动中开展以“优秀先锋”为主题的茶话会、爱心服务驿站、活动中心等,以多样化的形式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心声,融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和“学习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做到全方位育人。
加强高校社区的和谐优雅的文化环境建设。在学生社区物理空间建设中,高校应积极改善学生社区以生活为主的单一功能,将“场景式”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学生社区建设。根据学校物理空间现状,完善学生所需的学习共享、文化交流、兴趣互动、体育健身、艺术展示、创新创业等特色空间,赋予社区空间集“五育并举”的特色育人空间。一是深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建设,举办各项社区活动,活跃学生课余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加速推进学生社区在空间功能中的改革,以满足学生生活和学习之便。二是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区,通过建立优秀传统文化长廊,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组织传统文化社团等方式,向新一代大学生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粹文化、民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发挥传统文化的二次教育能力,丰富学生学习形式,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心。三是推动专业学科走进学生社区文化的进程,推行专业导师入驻学生社区模式,构建教学和社区管理双线并行的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学业课程辅导、思想心理辅导、毕业就业规划、创新创业指导等内容,帮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答疑解惑。专业导师进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学术的学习热情,营造学术研究氛围,推动前沿知识传播。
在高校师资力量布局中,高校的管理教育应遵循“下沉式”协同育人原则,通过师资力量的合理布局不断优化学生社区的教育能力,综合考虑学校领导、德育力量、专业导师等多方元素在学生社区中的引领和教育力量,从而改善原有生硬的思想灌输模式,让学生真正融入社区,成为社区育人的共同体。
对高校而言,积极构建大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新模式,将有效打通高校与学生之间育人“最后一公里”。高校教育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个高校都应站在宏大视角下重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育人实践。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高校作为培育优秀人才之基地肩负重担,将“第二课堂”融入学生社区,拉近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完成高校“最后一公里”教学覆盖,推动高校特色多元发展,是大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新模式的重要战略意义。
对学生而言,积极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新模式,将有效创建学生课堂之外的重要学习阵地。高校对学生教育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新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德育活动、专业学习、人文交流、艺术探索的热情,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师资力量下沉进驻学生社区,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陪伴者,全方位地陪伴学生成长和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社区将为学生提供除图书馆、学习社团之外的交流场所,更有利于学生将学习氛围融入日常生活,感受校园文化,培养综合素质,深刻感知知识的力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对社会而言,积极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新模式,将有利于构建“产学研”和企业用人新格局。“产学研”建设一直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人才转化为社会动能的最有效方式,高校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新模式将有效推动企业资源进入校园,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有效建成可实施的“产学研”创新模式,将“创赛、创培、孵化”的形式走入学生社区,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发挥“第二课堂”对青年发展的独特价值,为企业储备多样化的综合素质人才,建成“高校-人才-企业”快速转化通道,为社会发展贡献新鲜原动力。
(作者:林蕾,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讲师,本文系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基于“支部共JIAN”计划的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编号:22050045718154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