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科技的突破为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工业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现代建筑专业人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现代建筑视野下高校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不断的优化升级。与传统的建筑专业人才相比,立足于现代建筑视野下的建筑人才需要的是更为专业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建筑人才的支持,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要阵地,在新时代更应该在现代建筑视野下构建全新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高校实现自身使命的必然选择。
社会的发展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业务拓展的同时,岗位需求更加地多元化,对建筑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实用性人才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个人素质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表现,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将逐渐由实用型不断的向发展型进行转变,在注重建筑人才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建筑人才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建筑企业的发展战略。
高校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以社会发展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为方向,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人才为主。基础扎实、实践丰富的实干型人才可以提高建筑行业的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但是对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转型以及建筑行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现代建筑视野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是集科学家、工匠和工程师于一身的人才。既可以研究科学问题,推动建筑行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又能够将所学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又具有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样的人才才是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可以说是多功能的人才。在当今的建筑行业发展中,以实干型、经验型的建筑人才居多,为了更好的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建筑行业的人才需要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开阔自身的眼界与格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新知识、新事物、新技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工作实践中更好的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培养自身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建筑行业发展动态,掌握建筑行业的前沿技术,从而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推动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为建筑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传统的建筑项目相比,当今的建筑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维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现出了新时代发展的新态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传统的建筑模式对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相对较低,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转型以及科技的创新,建筑行业的发展必然要运用更多的学科内容和科学技术,在建筑项目运行的过程中更好的组织、协调和优化管理。新的建筑理念、技术和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对人才的专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人才不但要懂得技术,还需要有着良好的管理能力,更需要懂得法律法规和经济学的知识,未来的建筑行业多学科融合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首先,高校需要对建筑专业人才就业规律进行分析,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专业评估体系,对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调整,对招生数量及比例等进行科学规划。其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就业规律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发展趋势为核心,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最后,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模式。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重视教学实践,从而提高高校建筑专业的教学质量,推动高校建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应用。
高校建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利用PPT、大数据、人工智能、VR技术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教学。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课堂与工程项目实时对接,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评价机制,将传统的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将学生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等作为评价的关键内容,实现高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与实训的考量,而是将教学、实践、科研、创新、服务及就业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实施。因此,高校需要构建信息化系统平台,将学生的教学实践、职业培训、技术应用、创新研究、技能考核、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功能与服务,如学习资源、优秀案例、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专业讲座、就业指导等,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不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思政育人理念的持续推进,高校需要打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更好的融入建筑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具备良好的个人道德、正确的价值取向、富有吃苦耐劳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才。首先,明确建筑专业思政育人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专业学习全过程。其次,构建课程思政元素丰富的案例库,既包括3D打印铺路、高寒高铁等创新技术,又包含传统的历史技艺,如营造法式、灌溉工程等。既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新时代的中国智慧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和发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工匠精神,树立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高校在培养建筑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每一位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积极的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与技能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是当前高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构建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培养渠道。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将实际课题应用到学生的课程设计及考试设计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更早地接触工程项目,对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运维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提高建筑专业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更好的完成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实践基地。积极地组织学生到工程项目中进行学习,感受工程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了解工程运行中的重点、难点,锻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毕业之后的工作环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高校的建筑专业教师都是身兼数职,教学与科研并行,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项目研究,提高自身的设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各种行业比赛、课外科技活动等,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
在高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地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首先,教师团队的打造需要高校立足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趋势的发展变化不断的优化教师队伍的标准和要求,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保证高校建筑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实现高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和建设的重点。双师型教师不但具有专业的知识,并且具备着更强的技能应用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教师团队的打造应采用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帮扶的形式带动年轻教师的发展,为年轻教师提供业务指导和师德示范,培养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对个人道德、职业道德等层面的培养建设,打造出德艺双馨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最后,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和自我总结,对行业发展动态、前沿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进行学习,并将其转化为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行业和社会的发展。
现代建筑视野下高校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以行业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构建现代化的信息化系统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渠道,打造以双师型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政层面的教育,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焦丹,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城建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