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随国潮破壁出圈的汉服是怎样一种服饰体系
首页> 悦读频道> 悦读会 > 正文

随国潮破壁出圈的汉服是怎样一种服饰体系

来源:文汇报2023-02-14 10:32

  蔡欣

  汉服在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延绵中,是民族精神的一大象征。无论《风起陇西》《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梦华录》《山河月明》《显微镜下的大明》等热播古装剧中考究的演员服饰,还是日常生活中街巷里三五成群的汉服迷那带有韵味的身上衣,近年来,在享有“衣冠王国”盛名的中国,国潮破壁中的汉服出圈尤为彰显国人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热情。

  然而,人们或许未必知道,汉服究竟是怎样一种服饰,它有着怎样的门道与内涵;汉服复兴,复兴的究竟应当是什么。

  汉代及以前,并无“汉服”一说,比较接近的正式指代名称是华服,顾名思义即为华夏族的服装。今天我们所说的“汉服”,在学界眼中更多地是指中华民族服饰的集大成者。而复兴汉服的要义,则应涉及这样两方面:一是中国经典服饰制度,包含汉服的配伍规则、穿戴仪式和穿用场景;二是在融合中发展的华夏(汉)民族的服装造型,包括上衣下裳(上襦下裙)和“深衣”袍服两大形制谱系以及首服、鞋履、发饰、面妆和配饰等物化表征。相比而言,只有对后者熟知到一定程度,才能对前者形成客观的理解。

  目前,在民间相对流行的汉服主要分汉、唐、宋、明四制。回顾历史过往中的精美扮相,以女性服饰为例,有汉的深沉含蓄、唐的华美新奇、宋的质朴清新、明的柔和自然,各种制式都是在多种源头文化交流中积淀的传统服饰文化瑰宝,格调高雅、内涵丰富。

  汉代服装已形成交领、右衽、襟带等基本结构特征

  汉代服装中最具影响力的单品,要数深衣和上衣下裳。这两类服装在战国时期已经成熟,均沿袭自商周以来形成的交领、右衽、襟带基本结构特征。西汉时期,男女同服的深衣多被用作礼服。由于当时裤子的形式还欠成熟,仅有类似现代裤装中裤腿似的胫衣,为了蔽体,深衣衣襟角置有系带可系在腰间,穿着时可将腰臀紧紧围裹。为了方便着装者身着深衣还能自如行走,汉人将衣襟设计为曲裾,从前往后、层叠缠绕。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彩绘木俑上看,他们身着的多为日常服饰的上衣下裳,前后两个衣片被连缀在一起成为裙,也被用作男性内衣。时至东汉,一种被称为“襜褕”的直裾长衣变得多见。深衣和襜褕最终都被放松量适度的直裾长衣所取代,也就是袍服。汉代流行外、中、内三层袍服穿搭,各层服装领、袖等部位的缘饰逐层显露,尤其是外衣在襟、裾处也有重彩缘饰。“衣作绣、锦作缘”也成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固定标准得到延续,也奠定了中国服装和西洋服装相比更注重平面装饰的基调。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信期绣曲裾深衣就是代表。

  汉代的发型、头饰、面妆等也已很华丽,并为后世夯实基础,只是在现存的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和记载有限。汉代女性发式有推至头顶、分至两边和垂至脑后三种主要的发式类型,包括坠马髻、三环髻、灵蛇髻、一字髻、垂髻等。这一时期常见的细长眉形,一直流行到唐代桂叶阔眉出现之前。张骞通西域后从匈奴的燕支山带回燕支(红蓝花),汉人妇女也学会将面颊涂抹得红润鲜美。在汉代最初被称为“旳”的面靥,是以丹(朱红色)在面部双侧对称地点上两个小点,作为月事来临,无法接受天子、诸侯“临幸”的暗号,后来也成为唐宋时期主流妆容。

  唐朝装束突出胸部、拉长腿部,为裙装的设计创造良机

  到了唐代,最常见女性服饰为短襦或大袖衫与长裙搭配,再加以半臂和帔帛。唐代短襦以对襟窄袖为主,领型富于变化,衣襟敞开免于系扣,袖长至腕掩盖双手;大袖衫衣长至胯以下,衣摆多披垂于裙身之外。这种装束的腰线明显高于人体自然腰线,突出胸部、拉长腿部,为裙装的设计创造良机。唐代的裙装绚丽多彩,不仅流行红色的“石榴裙”“茜裙”,绿色的“翡翠裙”“翠裙”,还有以二色以上间隔拼接的“间道裙”。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女性木俑就身着间道裙。半臂类似现代服饰中的短袖衫,袖长于半臂之间。帔帛多以纱、罗等轻薄织物为原材料,自秦代就有,曾流行于魏晋,到了唐代盛行于后宫。一种横幅较宽、长度较短,穿着时将中部披在肩头,两端垂于胸前形成各种造型。另一种帔帛横幅较窄、长度较长,可将其缠绕于双臂,举手投足间随风飘荡,动静相宜。唐代女子为天足,女鞋中常见鞋尖上耸一片的高墙履、鞋尖上部有重叠山状装饰的重台履和鞋尖相对平缓的云头履。

  由于唐代社会开放,妇女地位高,因此妇人的装扮讲究,发型之繁多前所未见,面妆之新奇闻所未闻。唐代妇女的发型主要分为髻、鬟、鬓三大类。以髻为例,当时广为流行的就有乐游髻、归顺髻、百合髻、愁来髻、盘桓髻、惊鹄髻、长乐髻、高髻、义髻、椎髻、囚髻等近30种,除了汉代就有的坠马髻,还有从回鹘妇女常梳发式发展而来的回鹘髻;耳际之发和不同发髻关联又产生各种鬓,如蝉鬓、云鬓、雪鬓、轻鬓、圆鬓等。另有在高髻上插小梳的习俗。于眉心处黏贴或描画各种图案的花钿,是唐代女性面妆中最具特色者,多用金箔片、珍珠、鱼腮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钿壳及云母等材料制成。这些在著名的《捣练图》中都多少可见。其他面妆亦各有千秋,有面若桃花比酒晕妆颜色略淡的桃花妆,淡雅施朱、以粉罩之的飞霞妆,以浓重的胭脂施于两颊呈现酒晕之态的酒晕妆、清淡雅致的檀妆等。由杨贵妃所施行的啼妆,原为汉朝大将军梁冀的妇人所创,唐代啼妆先以白粉敷面,再将油膏涂抹于眼下,闪闪泛光的油膏犹如泪痕斑驳,呈现哭泣状,令人顿生怜悯。可见,唐代开放包容的世风下,服饰体系也是标新立异的。

  北京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洒线绣百子图女夹衣,承载对多子多福的美好向往

  宋代服饰讲求修长适体,为时人推崇的轻盈女子形象添彩

  唐装的旁征博引之势在宋代出现了明显转折。“窄罗衫子薄罗裙,小腰身,晚妆新”这应是从晚唐五代开启的审美新篇章。宋代服饰讲求修长适体,妇女的日常服饰有大袖衫、褙子、半臂、袄、襦、裙、裤等,内衣主要有抹胸和裹肚。褙子也写作“背子”,是宋代女服的基本款和通用样式。褙子以直领对襟为主、多有加缝领,衣身纤瘦、衣长各异,腋下开衩,袖有宽窄。上至皇后、贵妃、命妇,下至平民、侍从、奴婢,不分尊卑都穿褙子。褙子在领口、袖口、大小衣襟边以及下摆的缘饰勾勒出它的直筒廓形,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视觉表现形式。与汉代的直线型廓形所代表的庄重不同,在宋代,无论命妇用作礼服的大绣衣衫还是最为普及的窄袖褙子,表现出的都是纤巧和雅致,为宋人推崇的苗条、轻盈的女子形象添彩。从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牡丹纹罗镶花边窄袖褙子中,可见一斑。尽管造型相对简练,宋代的男服和女服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主要表现在服饰面料所选用的纹样上。女装的缘饰更为考究,多用印金、描金、刺绣和彩绘等工艺表现各类花卉及其组合,牡丹、山茶、梅花、莲荷等是较为常见的纹样题材。宋代时兴“千褶”“百迭”裙等裙装,一般的腰裙均为正常腰线高度,系以腰带佩有绶环。其样式可见中国丝绸博物馆藏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一件腰裙。

  宋代女性妆容以自然清丽为主,不似唐代夸张的浓妆艳抹。这一时期流行用翠钿、珍珠、鱼骨、花饼装饰女性的面庞,多为装饰眉心、两侧太阳穴、嘴角两侧酒窝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神宗后坐像的妆容就很典型。文人雅士在宋代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头巾是男性服饰体系中变化较多的品类。各种材质的头巾,款式各异、名目繁多,对头巾在明代士子儒生中的流行产生影响。赵孟頫笔下戴着方筒形巾帽的苏东坡,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深入人心的经典文人造像。

  明代服装的基本样式既有对唐宋的因袭,也有对蒙元的借鉴

  明太祖在立国之初,便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恢复汉族礼仪与习俗,制定新的冠服制度,其中包括命妇冠服,涉及各品级命妇的礼服、常服和霞帔。政府将服色、纹饰和配饰作了明确规定,不同身份等级的人群有着对应的着装规范。上文所提到的男性巾帽,发展到明代品种丰富,有方正的巾子名曰“四方平定巾”和六片材料拼合而成的“六合统一帽”,表现出特殊的政治寓意。明代服装的基本样式既有对唐宋的因袭,也有对蒙元的借鉴。女性日常服饰主要有衫、袄、帔子、褙子、比甲、裙等。明代褙子形制与褙子大致相同。比甲为明代吸收的蒙古族服饰,与褙子形似,对襟无袖,长短与裙相当。孔子博物馆即藏有一件月白色卍字如意云纹纱比甲。男装中有曳撒。从北京南苑苇子坑明墓出土的一件曳撒可见,这是带有裙装特征的袍服,腰部两边靠近侧缝处有集中细褶,与元代质孙衣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

  在明代女性常见穿搭中,保留了上襦下裙的习俗,也有长衣短裙的搭配。女裙式样多,有腰间细缀多褶的细褶裙、以将绣有纹饰的大小规矩条子相连而成的凤尾裙、自身后围向身前的合欢裙等。女裙色彩也很丰富,除了诏令严禁的明黄、鸦青和朱红外,可以选用其他任意色彩。《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中身着霞帔的曹国长公主形象让人们看到,宋代的彩绣霞帔作为礼服在明代依然得到广泛使用。明代还出现富有特色的云肩,成为传统女服中集功能性和装饰性于一身的设计。云肩本是服装上装饰肩部的定位纹饰,与帔子和披肩等相关,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单品,也成为嫁衣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明代民间女装水田衣是一种草根艺术作品,用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服装,因不同面料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水田衣的艺术效果与拼布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直流行到清代。唐代以后,婴戏纹样开始流行,宋词中的“红衫百子图”在明代找到实物印证,北京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洒线绣百子图女夹衣就是一例。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中也出现大量的百子纹样,充分说明人们对多子多福的美好向往。

  每种制式的汉服都有独特魅力。正因如此,华夏(汉)民族才会在交流、融合、借鉴、吸收中沉淀精华,传承发展。汉服对同属汉文化圈的日本和朝鲜服饰也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日本服饰保留了较多唐代汉服遗风,朝鲜服饰更是受到唐制、明制汉服的双重影响。如今,中国的年轻一代不再沉迷于对日潮韩风的追求和效仿中,而是理性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国潮破壁和汉服出圈的契机里,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复原原汁原味的汉服,体味前人的造物旅程,更要立足东方美学思想,着眼于当代生活方式,赋予汉服新生。

  时尚潮流瞬息万变,文化传承任重道远。现在和将来,汉服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永恒话题,也是传播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篇章。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春到茶山采茶制茶忙

  • 云南石屏:“小豆腐”带动“大产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3年3月22日,重庆万盛石林景区,各式各样的花儿竞相绽放,姹紫嫣红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彰显出浓浓春意。
2023-03-23 19:14
2023年3月22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禹越分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结合老年人就近就便养老的实际需求,集便民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养老、膳食营养等多种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为一体,打造适老化、多元化、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
2023-03-23 10:36
2023年3月21日,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在湖北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期为3月21日至26日,来自国内外156所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参展。
2023-03-22 10:42
2023年3月18日,山东日照经开区"天天有岗位月月有招聘"第六场专场招聘会在奎山体育中心举行,求职者向企业咨询岗位信息。该区先后组织6场专场招聘会,70余家企业发布岗位7000余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780人。
2023-03-19 10:41
2023年3月18日,河南洛阳,为期两天的中国小浪底轮滑文化节竞赛活动开赛。本次比赛设轮滑马拉松、速度轮滑(公路赛)、自由式轮滑等5大类10多个小项,来自全国各地154支代表队的2174名选手报名参赛。
2023-03-19 10:41
3月16日,北京,七彩云南亮相2023中国国际珠宝展。
2023-03-17 13:12
2023年3月16日,北京,中国国际珠宝展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2023-03-17 13:12
2023年3月14日,中国国际羽毛球大师赛在江西瑞昌揭幕。
2023-03-15 10:08
2023年3月13日,安徽黄山休宁县,茶农在有机茶园采摘春茶。春回大地,嫩芽吐绿。眼下,休宁首批春茶已进入采摘期。
2023-03-14 10:06
2023年3月9日,湖南常宁,天气晴好,金色油菜花与村庄、田园、河流山峦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秀美山水田园画。
2023-03-10 09:47
2023年3月9日,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组织消防救援人员、索道维护人员和社会专业救援力量在天子山索道联合开展索道高空救援模拟演练
2023-03-10 10:09
2023年3月9日,为期三天的广州文交会在广交会展馆D区举行。广州文交会以“文化的广交会”为发展方向,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轴,突出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商贸等领域融合发展等亮点。
2023-03-10 10:05
3月7日,“与春之和——2023江苏省小幅油画作品展”在苏州美术馆开展。据了解,展览共展出237位画家的237件作品,将持续至4月9日。此次展览是2023年苏州美术馆农历年后举办的首次展览。
2023-03-08 11:25
惊蛰节气,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春茶已进入全面采摘期,侗乡茶农抢抓时节,采摘、加工早春茶。茶叶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特色农产品,三江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23-03-07 10:12
2023年3月5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也是全国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许多集邮爱好者来到"雷锋邮局"选购纪念邮品。
2023-03-06 10:45
2023年3月4日,在泰州市海陵区政府市民广场,志愿者为市民缝纫衣服。
2023-03-05 09:57
2023年3月3日,一艘货轮航行在杏花映衬下的长江重庆巫山段水域。随着气温的回升,长江三峡巫峡两岸,杏花竞相绽放,与碧绿的江水交相辉映,船行其间,如在画中。
2023-03-04 10:01
2023年3月3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一广场的停车楼屋顶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约为154.18万度电,光伏发电二氧化碳年减排量达1537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3-03-04 10:01
2023年2月28日傍晚,山东荣成爱伦湾海洋牧场,机动船拖着舢板披着晚霞驶向沿海码头,构成海上田园夕阳牧归图
2023-03-01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