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青年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立足于“现实的人”,丰富人、理解人、发展人、引导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契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探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育方法,满足学生的主观需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从而达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目的。
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实现个人“美好生活”提供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推荐多元文化供给促进学生精神富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在连贯的知、情、意、行中学习思政课理论、培养道德认同,坚定理想信念,促进人的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深度育人的模式,将有思想性、故事性、人文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内涵、丰富思想、民族精华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的思政新课堂,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强新媒体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生专业建设网站、公众号,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的主要渠道,在网络积极关注引导学生思想动态和精神文化需求,丰富校园文化服务。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从思政课教学、社会资源、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大思政课”的建设。开门办思政课,既要重视思政理论教育,又要重视思政实践挖掘,做好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衔接思政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构建多方力量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创新机制,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内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革新进程,达到教育创新的实质效果。要把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放在新时代历史方位的背景时空下考量,放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谋划,充分利用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时代楷模的先进融入思政课堂,守正创新,讲好时代新人的思政课。选取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址、民俗文化馆、名人故居等作为传统文化的实践基地,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安排“大思政课”校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大学生把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实践服务人民的能力,培养对人民的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宣传思想工作是人的工作,重要的是培养对民族复兴负责的新的时代人”。这一重要思想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期“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的根本问题,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目前,很多高校通过实施“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等项目为抓手中探索时代育人新模式,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从机构制度建设、优化实施路径、拓展教育资源等方面推进育时代新人工作,着力解决青年学生实际需求和困难。比如根据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生思想特点,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育人作用。很多高校完成按照1:350的师生比完成思政课教师配备,加强了思政课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好家风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和实践教育等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发展的育人模式,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的互补性,形成合力增强育人效果。
(作者:温文妮,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课程思政”视域下女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编号:2022GXJK6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