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927年的“吴瑞春号”门前,这是一家爆竹店铺。
刘永加
北京在明清时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繁盛的商贸活动为商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活跃的铺户更是成为北京街头一道风景,是这座城市繁华的基石。
铺户在明代叫铺行,据明沈榜《宛署杂记》记载:“铺行之起,不知所始。盖铺居之民,各行不同,因以名之。国初悉城内外居民,因其里巷多少,编为排甲,而以其所业所货注之籍。”其中“铺居之民”是指北京城市按所从事的行业占籍、并被编入坊厢一牌—铺体制中的城市居民,其中有不少是搞经营的铺户。
关于明代北京的铺行,据《宛署杂记》记载:明万历年间铺行共有132行,包括网边行、碾子行、炒锅行、蒸作行、土碱行、豆粉行、抄报行、卖笔行、荆筐行、柴草行、烧煤行、等秤行、泥罐行、裁缝行、刊字行、图书行、打碑行、鼓吹行、抿刷行、骨簪箩圈行、毛绳行、淘洗行、箍桶行、泥塑行、媒人行、竹筛行、土工行,以及卖饼行、卖菜行、肩挑行、背负行、贩易杂货行等本小利微的行当;除此之外,还有珠宝行、典当行、布行、杂粮行等本大利厚的行当。
早在明嘉靖年间修建北京外城前后,正阳门周围及两旁大街便逐渐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商业区,聚集起众多的铺户。明末,市肆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名的铺户。据清阮葵生《茶余客话》记载:“勾栏胡同何关门家布、前门桥陈内官家首饰、双塔寺李家冠帽、东江米巷党家鞋、大栅栏宋家靴、双塔寺赵家慧苡酒、顺承门大街刘家冷淘面、本司院刘崔家香、帝王庙前刁家丸药,皆名著一时, 起家巨万。”
到了清代,铺户已经不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也不是在街肆摆设摊位的摊贩,而是有了带门面的店铺。清末待余生《燕市积弊》记载,京城铺户有:钱铺、钟表铺、挂货铺、绒线铺、鞋铺、药铺、金店、翎子铺、首饰楼、当铺、香货店、嫁妆铺、红铜铺、纸铺、纸马铺、面铺、香蜡铺、米碓坊、蒸锅铺、裱画铺、漆铺、黄酒铺、南果铺、切面铺、刻字铺、喜轿铺、寿衣铺等三十余类,而每一行业的铺户又有数十家、数百家之多。
京城铺户的经营门类很多,其中钱庄票号因其独特的经济属性,而成为了京城的主要行业之一,被称为“商业中最大的买卖”。
在北京的银号铺户中,创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的正乙祠,是浙江人最早创办的银号,因其供奉正乙玄坛老祖所以名之,也称银号会馆。当时正乙祠位于正阳门旁,与众多铺户列肆而居,“操奇赢,权子母,以博三倍之利”。此外,还有一些兼营钱庄生意的铺户,位于护国寺西口路东的柳泉居,发轫于清初,已经数百年了,本来他们是开酒馆的,也兼办理存取款。由于其资本厚、信誉坚,虽存款利息不高,但人们以其殷实可靠,往往不在意利息,乐于往这里存款。
京城的金融业从晚清才迅速发展起来,大小银号、钱庄生意兴隆,形成了号称四大恒的钱肆巨擘。“所谓四大恒者, 京师有名钱肆也,凡四家,其牌号皆有一恒字”,即恒和、恒利、恒源、恒裕四大钱庄。当时,京中人们以行使四大恒银票为体面。此外,钱庄票号的汇兑业也很发达。不仅工商业及富豪大户使用汇兑业务,而且已经深入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老舍曾记载母亲每月领回他的俸银后,在街上就能随手兑换现钱。那时,山西人开的烟铺,和钱号银庄一样,也兑换银两,自然很是方便。
但是,这些随处可见的钱铺、烟铺往往会缺乏诚信。有的烟铺,兼营兑换业务,并出钱帖,往往出帖多了就随时关门,卷款溜之大吉。虽然朝廷对经营钱铺的商人要求五家互出保结,以防止奸商关铺潜逃,但欺诈行为仍时有发生。在《都门纪略》中就有对初来京城的人提醒:“京师钱铺,时常关闭。客商换钱,无论钱铺在大街小巷与门面大小、字号新旧,必须打听钱铺虚实。不然,今晚换银,明日闭门逃走,所开钱帖,尽成废纸。”
清代北京的铺户中经营绸缎布匹的也很多,成为京城人们最为青睐的铺户之一,而这些绸缎布匹铺户大多是山东商人创办经营的。
道光年间山东昌邑一高姓商人在前门外鲜鱼口街路北开设了天有信布店,同时还在大栅栏创办了天成信,这两个布店是北京最早经销洋布的店铺,其经营的种类很多,有杭州产宁绸、春绸、库绸、绮霞绸,苏州产十两绸、八两绸、盛仿绸、亮花绸等,山东产绵绸、大丝绸、茧绸等,河北产高阳白布、市布、标布等,江南夏布,山东昌邑蓝、白布,北京清河产毛呢,滩羊皮、水獭皮、灰鼠皮、狐皮等细毛皮货和德国礼服呢、法兰绒、东洋布等。其后,昌邑商人在京经营绸缎布业的越来越多。据记载,清末昌邑人在京的全部绸布商号达一百余家,约占北京全部绸布业商号铺户的三分之一,店员约有两千人,背包行商约有五千人,包括随从人员在内,总计有万余人,规模很大。
山东章丘孟氏家族在京城开办了祥字号绸缎庄,最早叫谦祥益,创办于道光年间的1830年前后,地点在前门大街北口,主要经营山东土产寨子布。此后,孟家又先后在大栅栏开设了瑞蚨祥、瑞林祥、瑞生祥、瑞增祥、益和祥等,其中以瑞蚨祥经营最盛。当时京城中曾流传这样的歌谣: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
光绪二年(1876年)冬,绸布行业呈请农工商部议,成立商会,9名董事中,章丘孟家就占了4位。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绸布业商会重新选举,孟家不但当了经理,而且董事竟占了一半。可见当时山东商人在北京绸布业的地位。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北京城内几大繁荣的商业区常年不衰,老北京人概括为“东四、西单、鼓楼前”,在这些地方出现了一大批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明朝中期开业以制作美味酱菜而闻名的六必居;清康熙年间创办善于提供秘方的同仁堂;咸丰年间创办为朝廷官员制作朝靴的内联升;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瑞蚨祥……这些老字号是北京商业发展史上的典型和明星,为北京的持续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