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悦读频道> 悦读会 > 正文

父亲的厨艺和园艺

来源:文汇报2022-11-24 10:34

  陈喜儒

  我从小吃母亲的饭菜长大,但我家真正的大厨,不是每日操持三餐的母亲,而是父亲。

  逢年过节,或有贵客,都是父亲下厨掌勺,母亲退居二线,打下手,负责洗菜,烧火端盘子。父亲煎炒烹炸,样样精通,手脚麻利,技艺娴熟,用不了多长时间,一桌菜就齐了。家里的餐具很讲究,不知父亲从哪里淘换收集来的,杯碗盘碟,一应俱全,光盘子就有长、圆、方、三角几种,虽不成套,都很好看,父亲根据菜品的形状颜色决定用什么器皿,摆在一起,相得益彰,有模有样,颇有品位。

  父亲常做的有荷花菜、锅包肉、干炸里脊、熘肥肠、爆熘三样(猪肝大肠腰花)、浇汁鱼、香酥鸡、酥白肉、熘肉段等等一二十种。我不知父亲总共能做多少种菜,也不知属于什么菜系流派,但居家摆席待客,绰绰有余。有时,他边做边叮嘱我妈:酥白肉,一定要用蛋清糊,出锅时雪白,香脆可口。做锅包肉时要用蛋黄糊,出锅时金黄晶亮,否则颜色不对,味道也差。在父亲的菜单中,我最喜欢荷花菜。先把肥瘦肉剁成末,加上调料搅拌均匀,之后把白菜帮切成荷花瓣状,包上肉馅摆在盘中,整个盘子像一朵盛开的大荷花,之后上锅蒸熟。这个菜,好吃又好看,但我只在家里吃过,后来再也没见过,不知道是不是父亲的发明?

  姐姐问过爸爸,在哪儿学的厨艺?爸爸说,在果匠铺学徒时,旁边有家饭馆,厨师是山东人,善做鲁菜,帮他打打下手,多看看,也就会了。还有一些菜,是自己到人家做客吃过,回来自己琢磨的。拜师学艺,人家的诀窍不一定教给你,你得自己看,自己试,自己悟,旧社会叫偷艺。比如熟不熟,说不明白,全靠经验,凭感觉,一看菜的颜色就知道了。起锅早了,欠火,生;起锅晚了,熟大发劲了,口感不好,也不行;总之,要掌握火候,手疾眼快,恰到好处,才能色香味形俱佳。

  那时家里来客,小孩是不上桌的,但小孩嘴馋性急,抓心挠肝的样子不好看,母亲就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在库房或里屋放张小桌,把各种菜拨出一些,叫我们先吃又不失礼节。大概是上了中学以后,我才有资格坐在末座陪客。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但我家的短板恰恰是没人喝酒陪酒。爸爸滴酒不沾,喝一口全身发红,呈酒精中毒状,挺吓人的,所以来客中有好酒者,只好请会喝酒的表哥来陪,如果他不在家,只好委屈客人自斟自饮。母亲曾希望我练练酒陪客,因为在酒徒的眼里,酒没喝痛快,多好的菜也没有滋味。但我家祖上几辈都不沾酒,遗传基因强劲,练也不行,我至今不能喝酒。但我喜欢收集酒瓶子,遇上喜欢的,就买一瓶,请人把酒喝掉,把瓶子给我。

  父亲不仅会做菜,也会做糕点,而且是专业水平。他年轻时拜过师,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家里有吊炉,大、小面板,大小走槌,大中小枣木擀面杖,各种点心模子和切割用的刀具,能做炉果、大饼干、槽子糕、沙琪玛、光头饼等多种。父亲原本想当果子匠,靠劳金(工资)养家糊口,也置办了各种工具,但后来那家卖糕点的杂货铺黄了,手艺没用上几天,却便宜了我们,只要家里有油糖蜂蜜白面等材料,我们就央求父亲为我们做点嚼咕解馋。

  父亲会照相,与人家合开过照相馆。有一年去营口办货(购买照相器材),居然扛回一捆甘蔗。我们那里没有甘蔗,只是听说那东西像根铁棍子,很重很甜,可以榨糖,但谁也没见过,更没吃过。可能我们的议论被父亲听到了,为了让我们开开眼,尝尝甘蔗的味道,他一路扛着甘蔗上下火车汽车,不知费了多少力气和口舌,才搬运到家。父亲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想着儿女,每次出差回来,总要带些我们那里没有的东西,如鸭梨、香蕉、山楂、石榴、核桃、栗子等等,两个大筐,装得满满的,中间用麻绳系着,搭在肩上,胸前一筐,后背一筐,很重。我们心疼他,不让他带,但他根本不往心里去,下次照样乐此不疲。

  父亲干农活也是把好手。我家的小菜园,在父亲的精心莳弄下,瓜果飘香,蔬菜繁茂,花草芬芳,既是菜园、果园,也是花园,堪称小城一景。

  窗前那一块地,黑油油的,最肥,但父亲不种菜,只种花。坐在屋子里,透过窗户,就能看到百合、串红、波斯菊、大丽花、百日红、万寿菊、美人蕉等争奇斗艳,有时还能引来蜜蜂和蝴蝶。盆栽的橡皮树、夹竹桃、扶桑、吊金钟等木本花摆在屋檐下。记得有一盆山影,养了几十年,长到两米多高,呈太湖石状,煞是好看,但因太大太重,无法搬出屋晒太阳,最后腐烂而死,实在可惜。很多花种都是父亲从外地带回来的,别人家没有,所以常常有过往行人驻足观赏。天冷时,盆花和怕冻的花根都要移到屋子里,窗台上、柜子上摆满了花盆。寒冬腊月,外面是冰天雪地,滴水成冰,而我家却是绿意盎然,温暖如春。

  在菜园的中心,父亲打了口小井,安上了辘轳,修了水道,用来浇菜。水井周围,种着蔬菜瓜果。我中午放学回家,先进菜园,摘西红柿、香瓜、黄瓜,捡菇娘,折甜杆,吃个半饱再回家吃饭。摘西红柿时要注意,白衣服不要碰到西红柿秧,否则留下一块绿,怎么洗都洗不掉。菜园的四周是果树,有海棠、杏、李、梨等,还有一架葡萄……

  父亲喜欢这个小菜园,早晨起来,先到园子里转一圈,弄弄这个,看看那个,然后再洗脸吃饭上班。有时下晚班回来,也要拿着电筒,看看他的花和菜。妈妈早晨也是先进菜园,拿个小筐,拔几根小葱,摘几根黄瓜,或薅点小白菜,割把菠菜,再进屋做饭。家里的蔬菜,一年四季,除冬天外,基本不用买,菜园里就有,而且是现摘现做。那时不知道,这些不用农药化肥的蔬菜,是纯粹的绿色食品。可惜如今再也吃不到那样水灵新鲜,应时当令,味道纯正的蔬菜了。

  父亲心灵手巧,干什么像什么,而且用功。照相时,他订摄影杂志画报,看有关照相的书。种园子养花,他就买有关农业方面的书。他用竹子编的鸟笼,比市场卖的还好看实用。他糊的风筝,色彩艳丽,飞得高远,人人夸赞。他用泥捏的牛,用公鸡腿上的两个胶质角当牛角,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他做的纸灯笼,精巧,安全,轻便,好看。他会做豆腐,做酱油,还写得一手好字,打一手好算盘,真的说不清他有多少本事。他常说,艺不压身,多一种本事,就多一条活路。

  不仅如此,父亲还不断有发明创造,比如下霜前,甜杆最粗最甜,吃不了,扔在地里,枯干后就变成了柴火,白瞎了,但父亲有办法,他把甜杆割下来,捆成捆,放在地窖里,差不多可以吃上大半个冬天。比如,我们小时候,家里很少吃鱼,怕叫鱼刺卡住,但过年过节又非吃不可,为的是讨个吉利,年年有余,就买大鱼或刺少的鱼,但还是提心吊胆,得大人把刺挑干净才叫小孩动筷。后来父亲听说做成酥鱼没危险,刺是软的,小孩也能吃。他没见过,也没吃过,只是听说,就自己试验。那时没有高压锅,很耗时间,但最后终于成功。他很高兴,说这回行了,孩子们也可以大口吃鱼啦。还有一种咸菜,叫油辣椒,不知是父亲跟人学的,还是自己琢磨的,即把油和酱油加上调料烧开后晾凉,再把切好的青椒芹菜等放进去,腌几天即可食,又脆又香,但我也只是在家里吃过,不知别处有没有……

  祖父病故那年,父亲带我和弟弟回老家探望。那年我十岁,趴在地上给祖父磕头,抬头一看,这个穿着浆洗得板板整整白色对襟褂的白发老头,真好看。说句老实话,迄今为止,爷爷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老头。这时我才发现,父亲长得像我爷爷,也很好看。记得我家墙上有张一尺多长的大照片,小时候,我不知是谁,问姐姐。她笑着说,你真傻,那是咱爸年轻时的照片。他去营口办货时照的,人家把照片放大,摆在照相馆的橱窗里当广告。遗憾的是,我们这辈儿谁也没有爸爸姑姑漂亮,不知是人种退化,还是因为妈妈不够漂亮?但我没见过妈妈年轻时的照片,也不敢问,只能存疑。父亲晚年患脑溢血,瘫痪在床,我去医院陪他,闲聊时,我问他,我妈年轻时好看吗?他说,好看,咋不好看呢!董家药铺的老姑娘,十里八村都知道呢!那时他说话已经不太清楚,但提起这些往事仍很兴奋,可见很满意。

  回忆起来,我身体最好的时候,是在故乡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十八年。我不记得生过什么病,只有一次因为淘气上树,不小心掉下来把腿摔成骨裂,在炕上躺了三个多月。除此而外,好像没打过针吃过药。偶尔觉得身上发紧,我就背着书包一阵狂奔,出身透汗也就好了,不用吃药。不仅是我,我家兄弟姐妹身体都很好,很少生病。究其缘由,一是母亲时刻把儿女放在心上,吃穿住行都应时应季,谁有个头疼脑热,夜里都得起来看几遍。二是家庭和睦。我从未见过父母吵架闹别扭。兄弟姐妹之间,也从没红过脸。管教我们,母亲全权,父亲很少插言。他脾气随和,从不发火,与同事邻里关系也融洽。他有句名言,要让人容人,吃亏就是占便宜。

  母亲和三个姐姐,把我惯得够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会,上大学之前,我就没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后来去大连读书,离开父母离开了家,住宿舍,吃食堂,洗衣服拆被褥,一切全靠自己,一时难以适应,先是肠胃不好,后来患慢性肠胃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身体虚弱,心情烦躁,折腾了好几年,才算慢慢缓过劲儿来。

  母亲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家常便饭最养人。起初我不太理解,但经过病痛的折磨,渐渐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咱们寻常百姓家,要想有个好身体,靠的不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而是家常便饭,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好好吃饭。母亲不会说民以食为天,但她常讲,每顿能吃两个大馒头,还会生病吗?

  我到北京工作后,父亲来信说,这几年你妈的厨艺也大有长进,她的老三样,红烧肉、铁锅炖鱼、蘑菇炖大块鸡做得不错,很受欢迎。其实,母亲也有许多绝活,她在饭菜里,融入了亲情友情爱情,那味道是与众不同的,只是被父亲的厨艺遮蔽,没人注意罢了。就说捞饭(先煮后蒸)吧,她在锅底用捞饭剩的米汤熬豆角,锅中放个帘子,上面蒸刚捞出的八分熟的米饭,加上茄子、土豆、鸡蛋辣酱,锅边再贴几个饼子,全家的饭菜,一锅全齐了,而且营养一点不丢。尤其是妈妈用刚下来的新粮做的大苞米碴子芸豆粥,即把整粒玉米破成两半,加上大芸豆,用慢火煨四个小时,再配上一碟小咸菜,那个软滑香糯,无与伦比,堪称家常便饭中的极品,人间至味。

  如今父母去世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也年逾古稀,但我还是想念他们,想念我家的老屋,我家的小菜园,我家的味道,有时想得心疼,泪流满面……

  2022—7—11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闭幕

  • 进博会招商路演走进天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2023-09-19 17:52
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
2023-09-15 16:49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众多鸟类在此现身,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3-09-12 15:59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映着朝霞、渔船、海洋牧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2023-08-30 14:56
2023年8月23日,山东省荣成市海岸风景醉游人。
2023-08-25 15:39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高新区社区教育中心为丰富社区退休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以"欣赏—模拟—学创"的舞蹈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舞蹈教学,受到了退休人员的喜爱。
2023-08-24 16:28
2023年8月21日,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万年社区,错落有致的村庄、金色的稻田、蜿蜒的乡村道路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乡村美丽画卷。
2023-08-22 15:32
近年来,该地采取"党支部 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种植芡实,形成特色产业
2023-08-21 19:51
光明网联合中国图片社精选中国图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以影像传播中国声音。
2023-08-19 10:26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大河乡、白银蒙古族乡境内的外星谷星际主题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总占地面积17.34平方公里,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及火星谷、水星谷、木星谷、大炼钢铁遗址四大景区
2023-08-18 17:50
2023年8月17日,数十只热气球飞舞在甘肃省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上空,为游客上演了一场热气球与"彩虹山"的唯美邂逅。
2023-08-17 16:14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
2023-08-15 16:16
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栢景湾校区8名少先队员来到某干休所看望抗美援朝老兵郑尊礼,通过聆听战斗故事、参观荣誉史馆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热情,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
2023-08-14 15:14
颐和园自古就是皇家的避暑胜地。
2023-07-31 20:21
2023年7月30日,湖北宜昌雨过天晴,三峡大坝附近云雾缭绕宛如画卷,美不胜收。
2023-07-30 16:45
2023年7月27日,江西省瑞昌市武蛟乡,俯瞰蓝天白云下的瑞昌虹源光伏发电站达尔湖场区,排列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与周边景致相映成景
2023-07-27 16:50
郁金香花以其特有的徇烂多彩,娇艳妩媚地高雅身姿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其花也像牵牛花一样,白天舒展开美丽的花瓣,迎风起舞,将最美的身姿展现在人们面前,到了夜晚又好像害羞的姑娘逐渐收拢起多彩的花衣,以待朝阳升起时再一次绽放。
2023-07-19 21:40
2023年7月18日,在安徽省淮北市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的足球场上,来自乡村小学的小球员们正在进行足球训练。
2023-07-18 14:11
2023年7月14日,天津首个数据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仪式在科创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举行。
2023-07-18 10:13
2023年7月17日,山东荣成寻山海洋牧场,养殖工人驾驶船只在云海之间收获江篱,构成耕海牧渔的美景画卷。
2023-07-17 15:1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