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自五四运动以来,美术展览的形式日渐多元化,中国画展览倍受大众青睐,作品蕴含的绘画创新价值、审美趣味价值、传承教育价值都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将中国画展览融入教学中,发挥绘画作品的美育价值,不仅有利于艺术文化传承,更是推进艺术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美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下我国中国画展览与教学相结合这一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重视意识缺乏深入、展览形式不够丰富、展览内容略显单一、鉴赏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逐渐暴露,成为影响二者快速融合的阻碍因素。对此,需要从问题的根本入手,加强意识培育、创新展览形式、丰富展览内容、提升鉴赏能力,进一步彰显中国画展览式教学的美育价值。
美术展览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和传承形式,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美术展览的形式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与更新,美术作品类型日益丰富,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美术展览文化产业不仅得到国家大力支持,而且也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如此形势使得美术展览与教育教学的快速融合成为必然。如今艺术教育背景下,中国画作为具有较高权威和学术型的美术表现作品,凭借展览形式开展艺术教学活动,对有效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传承艺术美育文化。当代社会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和现代化,对于美术作品的需求量和鉴赏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画展览和教学的快速结合过程中,大多数的展览从大众审美诉求出发,以不同角度来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历代和近现代中国画作品,博物馆及展览馆的免费措施即是为了传承这些艺术作品、提升大众的审美意识。展览中以原作展示不同朝代的绘画风格、文字形式阐述作品的创作背景等,都是引导人们及学生提升鉴赏中国画作品的能力,从这一过程来看,是传承美育艺术文化的过程。
有利于推进艺术教学改革。艺术不分国界、不分时代。在对当代中国画展览与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时,虽然一直强调艺术教育,但如果不了解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则无法给学生带来新的艺术体验,也就无法达到教学改革效果。如今通过对外公开展览、集中展览的形式开展教学,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展览的作品中亲身感受、分析对比,从色彩运用、构图设计中验证书本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内化到自身的艺术思想中,如此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教育效果,有助于推进艺术教学改革。
有利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艺术品创作的主观意识很重要,具有灵活性、差异性的特点。艺术家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创作出不同的艺术作品供人鉴赏和感悟,升华群众的思想境界,熏陶大众的审美价值观。中国画作品作为中国艺术性、专业性较强的美术类别,以展览的形式在教学领域呈现,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艺术认知和文化素养,能从鉴赏、创作层面给予学生艺术灵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不同的美术作品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学生在鉴赏中国画作品时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接的接触和学习,能够重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审美判断和鉴赏标准,如此有助于在鉴赏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
在艺术领域,无论是中国画还是其他绘画种类,都拥有不同的材料、技法与艺术特色,并呈现出艺术创新的价值。众所周知,艺术并非一成不变,艺术作品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才能“永葆青春”。而当前中国画展览教学工作开展的目的除了要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之外,还有以展览教育形式创新中国画作品的绘画思路,打开视野,丰富中国画的创作面貌。如此,在艺术教育背景下,中国画展览与教学工作中还具有绘画创新的美育价值。
在当前美术展览中,当代中国画占据的比重最大,逐渐受到众多艺术创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思潮的影响,中国画作品创作形式五花八门、题材也日益多变,其中无内涵且单一的以丑为美的创作形式、内容空洞、主题乏味的作品也悄悄地渗透到教育领域,给学生审美意识的塑造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如今艺术教育背景下,高校重视并大力支持中国画展览教学形式,能够塑造学生的艺术审美,有利于端正学生的艺术创作态度。
高校中国画作品艺术价值的体现,离不开教育领域的支持。在高校开展了中国画展览教学活动,是传承艺术价值的重要形式,以此助力教学改革,实现艺术教育发展目标。换言之,即艺术作品只有放到教育领域中,进行学习、展览、鉴赏、创新等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其美育价值,体现艺术作品的传承性和教育性。就中国画作品而言,工笔、写意、重彩等技法形式与创作理念各有千秋,将传统的经典作品展览融入当下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形态,传承中华艺术文化精髓。
文化教育背景下,加强展览教学教育是提升学生主体重视意识的直接方法。创设艺术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例如在餐厅、走廊、画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装饰墙绘悬挂中国画名家作品印刷版;组织学生在展览现场进行艺术学习交流会、研讨会等。从根本上重视并督促学生参与、参加展览活动。教学形式可利用短视频、公众号等教学平台开展中国画展览第二课堂、中国画展览社团,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参与社团展览活动等,在展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增强艺术育人效果。
丰富展览教学内容培育鉴赏能力。学会鉴赏是进行中国画创作的重要部分。在鉴赏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中国画的类别,打开思维将古今中外的各种经典艺术形式拿来分析、讲解并讨论,更能丰富展览的教学内容,继而提升鉴赏能力。比如在赏析并临摹《虢国夫人游春图》课程中,学生要先从画面构图、人物造型、材质技法、色彩搭配等方面反复解读作品,将精华吸收并转化为自己主观的认知和理解,然后灵活应用于当下的展览作品品鉴上,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弱化艺术作品的门类概念,强调不同材质艺术作品的相通之处,鼓励学生在材质、构图、形式等方面的探索、结合及创新,进行大量实验性的材料、技法创作实践,有助于学生发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而深入生活,从生活速写中增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有趣的题材,创作出有意味的形式作品。
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育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艺术创作技巧、涵养艺术创作修为。当前中国画展览教学中,大部分高校以展览形式开展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利于学生艺术鉴赏水平的提升。但综合来看,展览与教学迅速结合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需要继续优化艺术教育目标与教学衔接对策,彰显美育教育价值。
作者:郭佩华,郑州大学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