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看到上图东馆即将正式开放的消息,今天一早我坐车通过隧桥,来到浦东。”65岁的施涛家住崇明区,9月28日14时,在馆员协助下打开手机上的预约码,成为东馆正式开放后的第一名读者,“希望上海图书馆越来越好,喜欢看书的人越来越多,整个社会也会越来越好。”
上图东馆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2层,要逛遍这座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是一个繁复并充满意味的行程。跟着上图东馆正式开放首日读者的脚步,让我们细品这座“可阅读的建筑”丰盈的内容。
馆藏精品全年展
在上海交大团委工作的张怡凡直奔七楼北侧的馆藏精品馆。这里总面积约888平方米,是一个具备博物馆级别专业展陈条件的主题馆。“来对了,这里是东馆宝贝最多的地方。”馆员向她介绍,“过去一年展几天,甚至从未展出过,现在全年365天开放,还会不定时更换展品。”
上海图书馆是海内外重要的藏书机构,现藏中外文献5700余万册(件)。2005年起,上图每年定期举办馆藏历史文献年度精品展,让珍贵文献与普通观众近距离接触。由于淮海路馆展陈条件有限,展览往往只能限时推出,长期开放的东馆精品馆不仅弥补了展陈设备方面的不足,也是对展示手段的新尝试。
精品馆分固定展区与临时展区两大区域,首展共计展出70件馆藏精品。固定展区以“典册琳琅”为主题,分为“古代写本、稿抄校本、尺牍信札、碑帖拓片、历代刻本、活字聚珍、地方志书、近代先声”八大主题展区,带领读者从典籍文献的视角解锁文明的传承密码。首部《台湾府志》、金陵版《本草纲目》、《汪穰卿师友手札》最善拓本和整理新发现的上海已知最早全部采用石印的出版物《法兰文字》等,都是第一次面向市民展出。
在中央区域的8个展柜里,有北魏神龟元年(518年)的写本《维摩诘经》。这是敦煌遗珍,也是上图最古藏品。有“一叶宋版,一两黄金”的北宋孤本《长短经》,此为2000年回归祖国、入藏东馆的“翁氏藏书”之一。藏书家翁万戈的侄子翁以钧也在开馆首日来到东馆,“万戈先生出生于上海,求学于上海交大,对上海感情深厚,他相信上海是‘翁氏藏书’的最好归宿。”
临时展区首展则展出上图建馆伊始重要的藏书捐赠——金山姚氏旧藏善本。“书是公器,应该为社会服务。”姚光之子、上海对外贸易大学教授姚昆遗说。
移步换书亦换景
“阅人、阅城、阅世界”“读文、读艺、读科技”,20余个不同主题馆是东馆一大特色。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阅览室布局,开放式主题馆分布于四楼、五楼,移步换书、移步换景。
美术文献馆位于五楼西侧,书架上有大量精美多语种画册,涉及艺术理论、美术、书法、工艺美术等门类,大开本书架是这里的特色。再往前走就是展览区,美术文献馆首展名为“石不语——碑帖艺术与建筑文化”。与传统碑帖展不同,“石不语”重在讲述碑帖与形态各异的名胜古迹、寺庙楼宇、商铺田宅的营建故事,揭示碑帖的内容与功能,趣味盎然。比如《思群堂记》碑,是华东师大思群堂落成时由书法家、大夏大学校友马公愚手书的,早被损坏,不复存世。2012年,上图文献保护修复部在整理修补馆藏碑帖时发现了它的拓片,从而让此碑重镌复现。
古籍修复是上图一项重要技艺。在多媒体游戏“妙手延年”“缀玉联珠”中,读者可以选择“工具”:喷壶、糨糊、镊子、排笔、鬃刷,体验修复碑帖的过程。
上图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副主任王晨敏向读者推荐VR项目“灵境石语”,它将《九成宫醴泉铭》《城隍庙碑》《龙藏寺碑》3部作品的碑文故事,复原到中国青绿山水风格的虚拟动画场景中。最有看点的当属“镇馆之宝”《四欧宝笈》中的《九成宫醴泉铭》。戴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地“走”进这幅图。美术文献馆还将不定期举办“拓古传新——碑帖传拓非遗体验活动”。
近观“海上文韵”
“我们的展览目的不是‘献宝’,而是要对阅读有所启发。”来到四楼,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手稿文献整理研究部副主任刘明辉正在为读者导览。
名人手稿和家谱都是上图特色馆藏,两个主题馆紧挨着位于四楼中庭区域。手稿主题馆首展推出“海上文韵——夏衍手稿文献展”,以馆藏夏衍手稿为基础,手稿、实物展品与历史照片结合,从左联先驱、文艺先锋、文化先勋三个维度展现夏衍的成就。
刘明辉带领读者来到两个相对的展柜:电影《林家铺子》剧本的孤本手稿旁,放着夏衍用过的笔。翻开的手稿,正是剧本的结尾。茅盾原著的结局,林老板带着女儿林明秀逃走后便没了下文。在夏衍改编的剧本结尾,林老板带着林明秀乘船逃离了小镇,读者可以从展柜上方的展签中读到——这样的改编暗示了与小说中不同的结局,旧世界被他们抛在后面,新世界就在前面。
电影《祝福》剧本完稿于1956年,这是新中国第一部自行摄制的彩色故事片。手稿上有夏衍用红笔写的景别,放置在一旁的红笔同样令人莞尔,仿佛置身当年夏衍奋笔疾书的场景。根据夏衍旧居书房里的书桌一比一复原的场景,吸引众多读者驻足。夏衍爱猫,两只仿真小猫趴在书桌上陪他写作,还有一只在书桌下打瞌睡。书桌后,屏风上的画是漫画家丁聪的作品《夏衍和猫》。
“还原一个有生活情趣、活生生的夏衍,更希望展读融合的设计让读者产生自己的阅读兴趣。”刘明辉设想,再“复刻”一批夏衍用过的信纸,邀请读者抄录阅读中最有感触的段落、句子。“每周六,我们办一场书写交流会,让东馆真正成为城市的会客厅——让阅读被看见,找到志同道合者。”
逛完手稿馆,不要忘了家谱馆。家谱馆馆员单舒扬在主题墙前向凝视许久的读者小声提问:“可以看出这个图案像什么吗?”这面主题墙选取全球家谱存世量前300的姓氏,循环往复7遍。青绿底色、起伏的姓氏组成的图案像什么?单舒扬说,公测期间,有位读者脱口而出,这不是《千里江山图》吗?“读者的智慧,让我们惊叹。”
展览尾声,读者可以在上图馆藏中看到上海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日用化工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历史痕迹。“图书馆”板块有不同时期上图的读者证、借阅证,其中还有一个小彩蛋——上图馆长陈超也贡献了自己曾经使用的借书证。当然,如今读者来到上图,已经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读者证,随申码、读者证二维码等都可以便捷利用。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