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悦读频道> 阅读 > 正文

一个写入生命的名字

来源:光明网2022-06-17 11:16

  转眼,父亲节又至,而我却再也没有了父亲。

  三年多以前,父亲在他68岁生日刚过没几天,怀着对美好生活无限的留恋,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冀,静静地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他曾参与建设过的那无言的世纪丰碑,是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兵娃子

  父亲出生于解放初期,名叫喻祖兵,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爷爷奶奶感恩于共产党解放军将他们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希望父亲以后当兵保卫祖国。

  父亲18岁时,奶奶响应国家号召,将正值青葱年少的父亲送入了部队,奶奶希望父亲在部队好好磨炼,学本事,增本领,有机会保家卫国。父亲佩戴着大红花,身穿绿色军装,告别亲人,坐汽车、乘轮船,辗转几天几夜,历经长途跋涉,到达了心中向往的绿色军营,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兵娃子”。

  父亲很是珍惜部队学习锻炼的机会,作为通信兵,他熟练掌握使用各种通信设备,业余时间,他学习写字,自学文化课,其中居然还包括英语。难以想象,小学没有毕业的父亲,却自学了英语,后来还成为了我的英语启蒙老师。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飘逸洒脱的那种,他一向以此为傲,我也从小就经常模仿父亲的字体,所以我写的字似乎带有父亲字体的风格。

  父亲说,部队是个大熔炉,在那里,他不仅学习了军事技能,学习了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深深体会到报效国家、献身使命是具体的,只有立足本职,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不辱使命。就是因为怀揣报国梦想,服役期间,父亲苦练本领,钻研业务,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船拐子

  1971年,父亲三年服役期满转业。那时正值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随着工程开工,十几万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宜昌。父亲服从组织安排,也成为了葛洲坝建设大军的一员。父亲说,他生在和平年代,当兵时没有打过仗,但能参与到葛洲坝工程的建设,也算是为国家贡献了力量。

  考虑到父亲在部队对机械设备有一些了解,他被分到葛洲坝路桥公司的前身三三〇指挥部砂石分局,成为了752采砂船的一名轮机操作手,主要负责从河下开采砂石供葛洲坝工程建设使用。父亲曾自我调侃地说,他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葛洲坝的“船拐子”。

  我小的时候随父亲在这条船舶上玩过,船几乎都是停在江中心,只有检修的时候才会靠岸。

  这艘船船体很大,共四层,第一层主要是船舶发动机等,第二层是可容纳几十人的餐厅,还有厨房,里面弥漫着米饭的香味,这也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既可以闻饭香,又可以在餐厅看电视。

  第三层是船员房间,估计有二十多间,空间很小,里面有一张高低单人床,一张写字桌,其余基本没有多余的空间了,窗户是圆形的,就如坦克的开闭窗。

  第四层便是操作台,有好几十个各种颜色的按钮,曾看过父亲操作,倍感神奇。随着父亲按下按钮,船体外的砂驳一会儿进入江底,一会儿满载砂子出水运送到旁边等候的运输船。可是在感觉神奇的同时,也因噪音太大而难以忍受。可父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了近二十年。

  曾问父亲干嘛不换个工作,在船上,工作环境既单调枯燥,噪音又大。父亲说:“工作总得有人干。再说了,我的工作环境算是很好的了,住在船上,生活设施齐全,好多葛洲坝人住的是芦席棚,或干打垒。相比之下,我算是很幸福的了。”

  我们举家从老家搬到宜昌,住了好几年的芦席棚,就是那种墙体由红砖砌成,屋顶盖的牛毛毡,夏天似蒸笼,冬天勉强避寒风。芦席棚是当时葛洲坝建设者施工期间曾住过的工棚。

  后来,随着城区改造,那些有着深深历史烙印的芦席棚便成为了葛洲坝人永远的回忆,而我的父母也搬至公司建的经济适用房。

  父亲一辈子话少,很少讲起他工作上的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父亲聊到了葛洲坝大坝合龙的情景。父亲说,葛洲坝工程建设时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便是在每秒4720立方米流量的长江上进行大江截流。截流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整个葛洲坝工程的成败。

  父亲所在的752船也承担了合龙的任务。在合龙前,也就是1980年底,单位进行了总动员,职工分成几批,党员冲锋在前,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第一批牺牲了,第二批上……

  说及此,父亲笑了笑说,还好最坏的情形没有出现。原计划7天完成截流,结果只用36小时就完成了。

  1981年1月4日19时53分,大江截流戗堤胜利合龙,实现了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史上的一个创举。

  父亲说,当时我妹妹出生才五天,他没有在旁照料我母亲,这事挺对不住我母亲的。说及此,父亲仰起了头,我分明是看到了他眼里的泪花。父亲用几句话似乎是轻描淡写地描述了当时合龙的情形,可那惊心动魄的过程,只有老一辈葛洲坝建设者方才知晓。

  砂石佬

  1988年12月,随着最后一台机组投产,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全部建成,葛洲坝集团也开始由指令性计划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全面抢占水利水电工程市场。

  作为“船拐子”的父亲也告别了工作近二十年的752船,奔赴清江隔河岩水电站,从一名船舶轮机工成为了一名主要从事碎石筛分运输的皮带工,成为了一名“砂石佬”。

  当时完全使用的是传统的生产技术,砂石破碎时的灰尘满天飞、声音震天响,蜿蜒几十米的皮带机整个裸露在外面,每隔一段就会需要一名工人守着,谨防皮带断裂等安全事故发生。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两个人面对面说话也只能靠吼,要不然听不清。工作一天下来,工人从头到脚落满了灰尘,完全成了一个“灰人”。据此可以想象父亲当时的工作环境。

  后来,我给退休在家的父亲讲起现在砂石生产工艺,父亲没有为当初工作环境艰苦而抱怨,而是为公司的发展而感到开心。他说时代在变化,公司在发展,你们赶上了好时代,要好好工作,最起码对得起公司给你们发的工资。

  没有豪言壮语,父亲却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了一名老党员、一名普通职工的强烈责任心和对企业的深深情怀。

  1995年,随着三峡工程开工建设,父亲又根据公司安排,奔赴到三峡古树岭碎石加工系统。

  古树岭人工碎石加工系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碎石加工系统,每天源源不断地为大坝输送着骨料,是整个三峡大坝的主要“粮仓”之一。

  作为带班班长,父亲很少请假回家,不顾震耳欲聋的碎石噪音、呛人难受的粉尘,每天与工友一道坚守现场,跟踪监测设备运转,查看砂石破碎筛分情况,为的就是确保大坝砼浇筑的顺利进行。

  为此,我母亲也会有抱怨,说父亲对家里三个孩子不管不问,只顾着工作。

  说他只不过一个普通工人,需要那么拼命吗?不善言语的父亲没有与我妈做过多的争辩,只是说,虽无官无职,但凭一份责任心,尽力把事情做好,让母亲多理解。

  母亲本是通情达理之人,小小的抱怨也只是不想让父亲那么辛苦。对于执拗的父亲,母亲终究没再说什么,只是叮嘱父亲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但父亲依然如故,一直忙碌在三峡建设的一线。

  1997年11月8日8时30分,随着3发信号弹腾空而起,在上、下游龙口的4个堤头整装待命的400余辆自卸斗车长龙般开始轮番发起背向江流的抛填……15时30分,上游围堰的戗堤合龙,大江截流首先在上游龙口一举成功。

  18时30分,下游围堰戗堤在暮色中又胜利合龙。大江截流至此圆满成功。

  守在公司项目部电视机前的我,努力在现场欢呼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

  那个时刻,我是开心的,我是自豪的,因为这即将建成的世纪丰碑中凝结着我父亲的汗水与付出。

  路桥人

  三峡完工,水电市场也在逐步萎缩。由于公司任务不饱满,一些职工在家待岗,父亲也成为了一名待岗人员。

  劳碌了一辈子的父亲在此期间也没有闲着,他收过废品,也卖过小菜,经常凌晨两点到大公桥进菜拖到西坝菜场卖。然而并没有赚到什么钱,赚的也只是卖剩的菜。

  母亲曾笑父亲虽然跑得欢,钱却没赚到,还不如在家呆着,说我参加工作了,她做裁缝也能赚些钱,一家人节约着也能过。

  乐观的父亲却自嘲地说,他主要是为了了解民情,不在于赚多少钱。他说他相信公司的困难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他便又会重新上岗。

  正如父亲所预料的,他在家待岗时间并不长,1998年,公司从水电领域转战路桥领域,并成功中标了公司第一条高速公路项目——贵新高速公路,并以贵新高速为发端,先后中标砚平、元磨、山西祁临等高速公路项目。于是父亲又转战高速,成为了一名路桥人,直至退休。

  母亲曾说父亲是个全才,懂机器,开过船,做过皮带工,还能修路。父亲说,这都是单位给的平台,单位转型,职工不跟着进步,如何跟得上公司发展步伐。

  父亲退休在家后,在含饴弄孙的同时,仍关注着公司的每一点变化。每每讲起公司的发展,父亲的喜悦之情便溢于言表。

  天不佑人。2017年9月底,当一家人正筹备着准备回老家过国庆时,一向康健的父亲,却突患重疾,于我们就如天塌一般。可乐观的父亲却反过来劝我们。

  父亲病重时,还常常念叨想回宜昌,想看看葛洲坝,想上三峡坛子岭。可父亲的病情一天天在恶化,到2018年8月初,走路已是很勉强,意识已不太清晰,医生让我们做好最坏的准备。

  母亲说:“叶落要归根,送你爸回老家吧。”听从母亲的安排,我们将病重的父亲送回老家。回到老家县城,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出了火车站,我问父亲:“爸,你知道这是哪里吗?”声音早已嘶哑的父亲用很微弱的声音说:“葛洲坝。”

  泪水瞬间涌出了我的双眼,我的父亲啊,您一辈子奋战在葛洲坝,在您生命最后的时刻,您心里想的还是葛洲坝啊……(喻碧)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飞阅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

  • 全新庐山站正式建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