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2022年,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明确了我国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以及建构框架,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前瞻引领和精准指导。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下一步数字教育要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全环节。
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成效,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当前,教师数字素养与教育数字化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教师数字素养培养与提升存在一些现实困境。我国应立足当前教师数字素养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未来发展需求,积极探索能够切实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有效策略与发展路径。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意识不足、意愿薄弱。由于认知局限,以及数字技术知识的缺乏,一些教师对数字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存在误解或偏见;面对新的数字技术和工具,自我效能感较低,担心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教育技术,心理上感到紧张,存在焦虑情绪;提升数字素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教师日常工作繁琐,工作压力大、时间和精力有限,使得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积极性不高、意愿薄弱。
教师数字素养专题培训效果不佳。数字素养专题培训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持续提升数字素养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当前,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多以统一化、集中性的“短平快”方式进行,存在培训的针对性不足、形式单一、实践操作性弱、持续发展性差等现实问题。培训方案笼统,培训内容理论化,未能根据不同层次和需求的教师制定和选择培训内容与方法,缺乏后续的跟进和支持机制,培训效果差强人意。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亟需数字资源优化与环境升级。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适应人机协同的智能教学环境,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大模型等数字技术处理学习资源、优化学习内容,将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和创新。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具有现实情境性、实践操作性、动态发展性和丰富的个性化等特征。为使教师能够在常态化教学与培训的过程中基于实际问题和项目需求及时进行实践操作与演练,提高其数字化应用能力,当前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亟需资源优化与环境升级,开发优质多元的数字资源,构建智能高效的实训环境,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工具和资源改进教学,持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聚焦教育数字化变革中教师数字素养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积极转变观念,提高数字素养意识;依托智能技术构建教师数字素养精准化培训体系;持续优化数字资源体系,动态升级智能化教育环境,系统性推动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确保教育数字化转型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推进。
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数字素养意识、增强意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意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专题活动,带领教师学习文件精神与要求,大力宣传数字化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和增强教师的数字意识和数字责任感,让教师认识到数字技术的重要性与价值,树立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倡导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措施,简化工作要求和繁琐环节,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激励引导教师开展持续性学习,促进教师数字化能力与专业发展。
依托智能技术构建教师数字素养精准化培训体系。首先,依据教师数字素养标准要求以及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将智能技术与学科内容相融合,开发多维度多层次的课程资源和系统细致的培训项目,建构新型培训课程体系。其次,人工智能赋能设计个性化、精准性培训方案。运用AI分析系统、物联感知等技术进行全过程记录和实时分析,将培训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知识图谱、数据分析等技术定位教师个体的个性特征,进而概括分析教师群体的共性特点,为各层次教师个体和群体制定个性化、精准性培训方案。最后,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场景式培训形式,创新智能精准化的研修方式,创设多种研修活动,如在线课程、研讨会、工作坊和实地培训等,探索构建适应性强、灵活有效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推动教师数字素养发展。
持续优化数字资源体系,动态升级智能化教育环境。加大数字设备专项拨款力度,继续深化智慧平台、数字平台建设,建立数字资源中心或公共研修平台,持续优化平台数字资源体系,拓展数字服务功能,嵌入过程管理、智能化分析、交互式答疑等功能。推进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满足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新技术探索与选用。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优化各类数字化设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促进教学、管理、科研等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创设数字化教学应用场景、沉浸式虚拟实训环境、适应性数字教育服务环境,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优质的资源供给。
(袁樱 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